2012年6月9日星期六

美国宇航局(NASA)取消一个X射线观测项目

美国宇航局(NASA)取消一个X射线观测项目

[导读]美国航天局7日说,由于成本大幅攀升,航天局决定取消一个通过观测X射线来研究天体的项目。

美国航天局7日说,由于成本大幅攀升,航天局决定取消一个通过观测X射线来研究天体的项目。

美国航天局天体物理学部主任保罗·赫兹当天在电话会议上对媒体说,这一名为"引力和极磁小型勘探者"的项目在最初启动时便严格设定了成本上限,但随着项目的推进及各项评估工作的完成,"很明显,项目无法在成本上限下完成,航天局决定不再将项目推进到执行阶段"。

"引力和极磁小型勘探者"原计划最早2014年发射,并在为期两年的任务期内,利用3个天文望远镜捕捉来自黑洞、中子星等密度极高天体的扭曲X射线。

据赫兹介绍,不包括发射成本,项目的总预算仅有1.05亿美元,而最近完成的独立评估认为,完成项目需要超支20%至30%。因此,尽管项目已完成设计并将开始硬件组装,航天局还是决定将之取消。项目首席科学家、戈达德航天中心科学家让·斯旺克曾提出上诉,称他们找到了可以压缩开支省钱的几个领域。不过,航天局不为所动。

赫兹说,成本超支的主要原因是技术难度超过此前估计。项目取消后,航天局将额外支出1300万美元作为善后费用,包括支付给轨道科学公司等硬件制造商的补偿。


TAG:美国宇航局(NASA)取消一个X射线观测项目 X射线 观测 项目 戈达德航天中心 发射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研究证实中微子速度不超光速 之前研究有漏洞

研究证实中微子速度不超光速 之前研究有漏洞

  中新网6月8日电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8日报道,日本名古屋大学等国际共同实验OPERA团队表示,有关去年9月提出的中微子速度似乎比光速快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

  报道称,OPERA团队在京都市召开的"中微子宇宙物理国际会议"上,正式撤销中微子速度比光速更快的言论。

  OPERA科学家表示,去年秋天在宣布实验结果之后,才发现测速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及链接计算机的光纤缆线接头有松动现象。受此影响,中微子测速比实际要快。而上个月进行的为期2周的实验结果显示,中微子的速度并没比光速更快。

  欧美等其他3个研究团队的实验结果也指出,中微子速度与光速并没有明显差异。

  去年9月,OPERA科学家在日内瓦郊区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研讨会上发表研究结果表示,他们利用CERN的粒子加速器发射中微子,通过地下线路跑到意大利罗马南方格兰沙索实验室的地下洞穴,两地距离730公里,中微子跑完全程的时间比光速快了60奈秒(1奈秒等于10亿分之1秒)。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因而OPERA实验的言论一出,世人以为相对论被颠覆,引起热烈讨论。


TAG:研究证实中微子速度不超光速 之前研究有漏洞

第18届国际脑成像学会科学年会6月10日召开

第18届国际脑成像学会科学年会6月10日召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由北京大学承办的第十八届国际脑成像学会科学年会(18th Annual Meeting of Organization for Humban Brain Mapping) 于2012年6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近2500名来自世界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脑成像与相关交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并深入探讨人类脑功能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前沿发展方向。

  今年是国际脑成像学会科学年会首次在中国召开。该学会成立于1995年,是致力于脑成像研究的重要国际学术机构,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脑成像领域研究的与日俱增不断发展壮大,每年举办年会,积极鼓励研究者进行脑成像前沿交流与教育培训。脑功能的研究成果将对人类的神经精神疾病,包括小儿多动症,老年痴呆症,抑郁症,智力障碍,精神分裂症、癫痫、药物成瘾、发育障碍、焦虑症、强迫症、帕金森病等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并促进广泛的临床应用。

  本次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大学医学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高家红教授介绍说"我国国家领导人对脑功能的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多次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年来对脑功能成像领域给予了极大的科研基金支持,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本领域做出了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本届大会选址在中国北京召开,也反映了国际脑图谱学会对我国在该领域科学成就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这次大会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在脑成像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治将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在为期四天的会议中,来自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将举办脑成像的前沿方法与临床应用、脑网络与脑连接组、影像遗传学、脑与认知、脑与社会文化等领域相关的学术报告论坛。多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包括Mortimer Mishkin,Leslie Ungerleider,Michael Merzenich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教授等亦进行了大会特邀主题报告。

  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中国脑成像研究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参与了本次国际脑成像学会科学年会,借此机会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科学工作者在脑成像领域的风采与成果,扩大了中国在本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大会网站:

  http://www.humanbrainmapping.org/OHBM2012


TAG:第18届国际脑成像学会科学年会6月10日召开

超质量黑洞被弹出星系 神秘力量证爱因斯坦预言

超质量黑洞被弹出星系 神秘力量证爱因斯坦预言

超质量黑洞被弹出星系 神秘力量证爱因斯坦预言

这是CID-42系统,位于大约40亿光年之外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天文学家已经获得证据证明有一个大质量黑洞被它的宿主星系抛射了出去,速度达到每小时数百万英里。美国宇航局所属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显示这一黑洞和另外一个黑洞相撞并互相合并,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强烈引力波辐射将它整个抛射了出去。www.ufo-1.cn 太阳系外探索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CfA)的弗朗西斯·西瓦诺(Francesca Civano)是这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她说:“真是难以想象一个质量达到太阳数百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竟然可以被这样移动。”她说:“然而这些最新的数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引力波可以施加极其强大的力量。”所谓引力波是一种空间涟漪,最早由爱因斯坦预言,然而人类从未能直接观测到其存在。
  尽管像这次所观测到的这种案例,即由于在撞击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引力波辐射过于强烈,以至于造成超大质量黑洞被反弹出去的情况可能非常罕见,但是这一结果也说明广袤的宇宙星系间的空间中或许存在着很多尚未被探测到的自由移动的大型黑洞。论文合著者,同样来自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劳拉·布莱彻(Laura Blecha)说:“我们将无法观测到这些黑洞。因为他们在被抛出宿主星系之后已经吞噬掉了它们周围的所有气体物质。”
  西瓦诺和她的小组所研究的这一天体系统名为CID-42,位于大约40亿光年之外。在此之前小组已经借助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设备拍摄并分辨出两个遥远的致密光源。而后续来自地面大型望远镜,如设在智利的麦哲伦和甚大望远镜设备所获取的光谱学数据则显示这两个位于CID-42内的光源正以至少每小时300万英里(约合480万公里)的速度相互远离。
  此前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曾经探测到一个明亮的X射线源,这可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超热物质。然而科学家们无法辨清这些X射线究竟是从单一一个还是全部两个光源发出的,这是因为钱德拉当时并未完全对准CID-42,这让它的分辨率大打折扣。
  论文合著者,同样来自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马丁·艾维斯(Martin Elvis)说:“早前的数据已经提示这里正在发生不同寻常的事情,但是我们无法分辨这里究竟存在着一个黑洞还是两个。我们需要新的X射线波段数据来分辨这个源。”
  当钱德拉望远镜的高分辨率相机终于直接对准CID-42时,获得的数据显示X射线发射仅仅来自其中的一个黑洞。研究小组据此推测,当两个星系发生撞击,位于各自星系中心的两个超大质量黑洞同样发生撞击。于是两个黑洞相互合并成为单个黑洞,撞击过程中产生的强烈引力波反弹冲击赋予了新生的单个超大质量黑洞足够的动能,让它能够脱离星系向外弹射出去。
  而另一个附近的光源则被认为是最终留下的一个明亮星团。这样一幅图景符合有关黑洞合并过程的最新计算机模拟,计算显示黑洞合并过程会产生剧烈的引力波辐射,这一机制会赋予黑洞巨大能量,使其能够脱离星系。
  除此之外,对于CID-42正在发生的情况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解释。其中一种是认为有三个超大质量黑洞相互撞击,其结果是其中质量最轻的那个黑洞被弹射出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CID-42包含两个超大质量黑洞,两者正相互绕转,而不是其中的一个正快速离开。
  所有这些备选解释都要求其中至少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非常模糊,难以被观察清楚,于是才能解释钱德拉望远镜只观测到来自单一源头的X射线辐射。有关这些结果的论文将发表在本月10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www.ufo-1.cn 太阳系外探索
  位于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负责钱德拉项目的管理工作,而设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史密松天体物理台负责望远镜的日常科学和飞行运作。


TAG:超质量 黑洞 星系 神秘 爱因斯坦

葬礼上大悲大喜之怪事:尸体突醒喝水后继续死去

葬礼上大悲大喜之怪事:尸体突醒喝水后继续死去

葬礼上大悲大喜之怪事:尸体突醒喝水后继续死去

这件怪事发生在巴西的东北部

  已死之人突然醒来的怪事,互联网曾报道过很多,然而近日巴西发生的怪事倒是第一次见,一名病逝的男孩在自己葬礼正式开始之前突然从棺材里面坐了起来并向老爸要了一玻璃杯的水喝——然后就继续躺下了,并且再也没有醒过来。www.ufo-1.cn 奇人异事
  这名两岁的小孩叫凯尔文-桑托斯,在医生宣布他死于肺炎后,亲人为其举行了葬礼,但在葬礼上突然醒来着实把正在悲痛中的亲戚们吓了一大跳,这仅仅发生在他死后的几个小时。
  据悉,小孩很明显当时微笑了,并且看了看四周,把杯子里的水喝完了,然后靠回了棺材里。他的爸爸当时试图再次把儿子叫醒,但是失败了。之后他背着儿子去到了贝利姆这座位于巴西北部城市的一家医院。但是在证实了这名父亲所言属实之后,医生也只无能为力,只能宣布小孩第二次死亡。
  桑托斯先生称:“在凯尔文醒来的那段时间里我过去抱住了他,说‘儿子,回到爸爸这儿来吧’。就是死后的几个小时,他突然就坐起来了,还对我说‘老爸,给我水’”。
  “之后每个人都开始尖叫。我们以为奇迹发生了,儿子活过来了。然而他之后又躺下了,动也不动,我们怎么叫他都不醒。”凯尔文生前患有严重的肺炎,最终因呼吸衰竭于当地时间周五晚上7点去世,而去世前5天凯尔文都在高烧中度过。
  凯尔文的家人在他死去的那天晚上为他守夜,整夜没睡,而第二天下午3点,也就是葬礼开始前一个小时,前来哀悼的人称他们的孩子刚刚活过来了。
  桑托斯先生认为这是治疗不当或者是医疗失误造成的,并且已经向当地警方报案了。桑托斯先生说:“死人不可能突然就活过来,说几句话喝口水又死了啊,我决定找出事情的真相。”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TAG:葬礼 大悲大喜 怪事

老鹰为寻湖中美食不慎落水遭鹅“欺” (图)

老鹰为寻湖中美食不慎落水遭鹅"欺" (图)

[导读]近日在英国威尔士,一只老鹰为了找寻一块掉入湖里的肉,不小心落入水中,最终还成为了鹅攻击的对象。

老鹰为找寻美食落入水中

老鹰为找寻美食落入水中

湖中的鹅死死地把老鹰按入水下

湖中的鹅死死地把老鹰按入水下

  据外媒6日报道,近日在英国威尔士,一只老鹰为了找寻一块掉入湖里的肉,不小心落入水中,最终还成为了鹅攻击的对象。

  据报道,这只老鹰一开始在空中与另外一只老鹰争斗,导致它们所争夺的美食——一块肉掉入湖中。老鹰打算找回自己丢失的美食,一头扎入了水中,由于用力过猛一时无法再次飞起。而该湖中的一只鹅却以为老鹰要侵占它的领地,于是向它发起攻击,死死地把老鹰按入水下。

  拍摄下这一精彩"打斗"场面的摄影师称,"没想到,整天盘旋在空中的老鹰也会为了一块丢失的肉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成为鹅'欺负'的对象。"


TAG:老鹰为寻湖中美食不慎落水遭鹅"欺" (图) 老鹰 美食 打斗 入湖 外媒

日码头残骸携生物抵美 引外来物种入侵忧虑

日码头残骸携生物抵美 引外来物种入侵忧虑

[导读]一个去年在日本海啸中遭冲毁的码头横渡太平洋,本周抵达美国西海岸,成为"登陆"的最大海啸残骸。

一个去年在日本海啸中遭冲毁的码头横渡太平洋,本周抵达美国西海岸,成为"登陆"的最大海啸残骸。

这座码头长20米,宽5.8米,高2.13米,由混凝土、金属和泡沫塑料制成,5日冲上俄勒冈州纽波特市以北的阿盖特海滩。

俄勒冈州公园管理当局发言人哈维尔说,一些人4日看见码头在海上漂流,以为它是一艘驳船。

驻俄勒冈首府波特兰的日本领事馆确认,码头原本位于日本青森县三泽市一个港口,在海啸中遭摧毁。码头上有一块金属铭牌,刻着码头编号和制造商名称等信息。

青森县距俄勒冈州大约8800公里。美联社援引制造商的话报道,港口有4个码头,每个重165吨,全遭冲毁。另一个码头海啸过后数周出现在三泽南部一座岛上,剩余两个下落不明。

经检测,漂浮到俄勒冈的码头没有受到辐射污染。然而,大量海洋生物"搭顺风车",与码头一起到达美国,引发当地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忧虑。它下部挂满棕色海藻,还有一只生活在日本海域的海星。

俄勒冈州立大学哈特菲尔德海洋科学中心研究人员查普曼说,码头携带数以亿计的生物,其中一些从没有在美国西海岸出现过。这些生物包括一种小型蟹类和一种藻类,前者已经在美国东海岸泛滥,后者则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滋生。

俄勒冈当局尚未决定如何处理这座码头。国会参议员怀登说,这类大型残骸可能危及航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应该加强追踪。当地居民则担心海啸残骸对冲浪者构成威胁。


TAG:日码头残骸携生物抵美 引外来物种入侵忧虑 码头 外来物种 残骸 登陆 俄勒冈州

3只小刺猬躲在叶子下依偎取暖 仅掌心大小

3只小刺猬躲在叶子下依偎取暖 仅掌心大小

[导读]英国一对夫妇在整理自家车库时,发现3只刚出生不久的小刺猬。这3只小刺猬放在一起也只有人手掌心那么大。

3只小刺猬放一起也只有人掌心那么大

3只小刺猬放一起也只有人掌心那么大

  据外媒7日报道,英国一对夫妇在整理自家车库时,发现3只刚出生不久的小刺猬。这3只小刺猬放在一起也只有人手掌心那么大。

  据报道,该夫妇是在洗衣机后面发现这3只小刺猬的,他们怀疑小刺猬遭父母遗弃。当时,它们正躲藏在一片腐烂的叶子下,互相依偎取暖。夫妻两人随后把它们装在盒子期待其父母前来"认领",可久等不来,他们便将小刺猬送到动物保护中心去了。

  保护中心的人员表示,在这3只小刺猬长到合适年龄后,将被放归野外。


TAG:3只小刺猬躲在叶子下依偎取暖 仅掌心大小 小刺猬 掌心 叶子 动物保护 外媒

美科学家检测遗传病只需采集胎儿父母DNA

美科学家检测遗传病只需采集胎儿父母DNA

[导读]美国科学家近日在检查胎儿健康情况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研究人员采用了一项新技术,在不对胎儿和孕妇进行伤害性检查的情况下,判断将出生的婴儿是否健康。

美国科学家只需对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即可预测胎儿可能患有的遗传疾病

美国科学家只需对父母进行基因检测,即可预测胎儿可能患有的遗传疾病

  综合外媒6月7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在检查胎儿健康情况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研究人员采用了一项新技术,在不对胎儿和孕妇进行伤害性检查的情况下,判断将出生的婴儿是否健康。

  在实际操作中,研究人员采集了怀孕18周的孕妇的血液样本和孩子父亲的唾液样本加以化验,然后描绘出胎儿的全部基因序列。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只需通过对胎儿父母基因的检查,便可以判断出胎儿自身是否会患有遗传病。目前,人类遗传病约有3500种。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新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不过,它同时也引起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该技术能够完全描绘出母亲腹中胎儿未来的健康状况,因此可能会导致堕胎的发生。

  英国一个人权组织的创始人约瑟芬·昆塔瓦莱指出:"人们通常希望产前检测能够对未出生的孩子有好处。尽管这项新技术可能不会对胎儿的身体产生任何伤害,但我们很难想象它不会导致更多的堕胎事件。"

  目前,常见的产前基因检测都具有"侵入性",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危害,而且还只能检测出唐氏综合征、脊柱裂、囊胞性纤维症、肌肉萎缩症等少量遗传病。

  据悉,这项新技术已经得到临床验证。在对产前和产后的DNA进行检测后发现,这项技术在对胎儿的遗传物质检测方面的精准度达到98%以上。

  此外,该技术还能够发现新生突变。新生突变并非遗传疾病,科学家们认为它是导致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原因之一。

  研究带头人杰·森德尔博士说:"这项研究使我们可以只采用一种非入侵性检测,就能够排列出胎儿的所有基因序列,并以此发现胎儿是否患有3000多种基因遗传病中的一种。"森德尔博士已经将这项研究结果递交给了美国科学促进会官方刊物《科学转化医学》杂志。

  不过研究人员们指出,要让这项新技术变得更加完善、检验费用更加低廉,还需要进行10年的研究。


TAG:美科学家检测遗传病只需采集胎儿父母DNA 胎儿 遗传病 DNA 研究人员 父母

每日卫星照:太空看金星凌日(图)

每日卫星照:太空看金星凌日(图)

这是国际空间站(ISS)上的宇航员于2012年6月6日拍摄的金星凌日照片。在照片中可以看到,金星周围有一圈黑色圆环,在照片中央还可以看到几颗太阳黑子。  这是国际空间站(ISS)上的宇航员于2012年6月6日拍摄的金星凌日照片。在照片中可以看到,金星周围有一圈黑色圆环,在照片中央还可以看到几颗太阳黑子。系列照片是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态观测卫星(SDO)于世界时间6月5日21:00至6月6日 6:00之间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从这几幅照片中可以看到,在太阳面向地球的一面的中央也有几个太阳黑子。  这一系列照片是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态观测卫星(SDO)于世界时间6月5日21:00至6月6日 6:00之间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从这几幅照片中可以看到,在太阳面向地球的一面的中央也有几个太阳黑子。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今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从太空观察到的金星凌日景象。

  在17、18和19世纪,科学家能够通过对金星凌日的观察计算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同时揭示金星周围​​大气的存在。到20世纪,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中观察金星凌日,包括在较低的环地轨道上观测和通过航天器上的传感器进行远距离观测。

  上面的第一幅照片是国际空间站(ISS)上的宇航员于2012年6月6日拍摄的金星凌日照片。在照片中可以看到,金星周围有一圈黑色圆环,在照片中央还可以看到几颗太阳黑子。

  第一幅照片下面的系列照片是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态观测卫星(SDO)于世界时间6月5日21:00至6月6日 6:00之间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从这几幅照片中可以看到,在太阳面向地球的一面的中央也有几个太阳黑子。

  人类在地球上仅能看到两种行星凌日现象——金星凌日和水星凌日。水星凌日每个世纪发生十三次,金星凌日每个世纪只有两次。(近一个世纪来的上一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除非你很幸运,否则观看金星凌日真的是"一生一次"的事件。(思北)


TAG:每日卫星照:太空看金星凌日(图)

保加利亚现中世纪遗骸:胸插铁棒防变吸血鬼

保加利亚现中世纪遗骸:胸插铁棒防变吸血鬼

在保加利亚黑海沿岸城市索佐波尔,考古学家发现两具奇特的遗骸,胸部被铁棒刺穿,据信就是中世纪的人眼中的吸血鬼  在保加利亚黑海沿岸城市索佐波尔,考古学家发现两具奇特的遗骸,胸部被铁棒刺穿,据信就是中世纪的人眼中的吸血鬼"吸血鬼"骨骸特写照片,胸部被铁棒刺穿两具奇特的遗骸是在一座修道院附近发现的两具奇特的遗骸是在一座修道院附近发现的保加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表示,过去几年时间里考古学家已在保加利亚各地发现100多具胸部被铁棒或者木棒刺穿的遗骸,防止他们变成吸血鬼  保加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表示,过去几年时间里考古学家已在保加利亚各地发现100多具胸部被铁棒或者木棒刺穿的遗骸,防止他们变成吸血鬼保加利亚地图,红圈处便是索佐波尔保加利亚地图,红圈处便是索佐波尔意大利研究人员在威尼斯发现的一具16世纪的女性  意大利研究人员在威尼斯发现的一具16世纪的女性"吸血鬼"遗骸,嘴里被塞进一个砖块,防止她吃瘟疫死者的尸体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保加利亚考古学家发现两具奇特的中世纪遗骸,胸部被铁棒刺穿,防止他们在死后变成吸血鬼。在此之前,西欧和中欧便上演一系列类似发现。这些发现表明中世纪的人严肃对待他们想象中的吸血鬼威胁,想尽各种办法防止尸体变成吸血鬼。

  这两具遗骸是考古学家在保加利亚黑海沿岸城市索佐波尔的一座修道院附近发现的,年代据信可追溯到800年前。保加利亚自然历史博物馆负责人波希达尔-迪米特罗夫表示:"两具遗骸都被铁棒刺穿胸部,说明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前这种做法在一些保加利亚村落一直较为常见。"

  异教徒认为活着时作恶的人会在死后变成吸血鬼,除非在下葬前用铁棒或者木棒刺穿他们的胸部。历史学家表示,当时的人们认为棒子能够将他们禁锢在坟墓中,防止他们在午夜离开坟墓,威胁附近居民的安全。迪米特罗夫指出,过去几年时间里他们已在保加利亚各地发现100多具胸部被铁棒或者木棒刺穿的遗骸,防止他们变成吸血鬼。他说:"类似这样的发现原本非常普通,但却成为热门讨论话题,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吸血鬼'这个词所带有的神秘色彩。当时的人认为这些死者活着的时候作恶多端,死后会变成吸血鬼,继续危害人间。"

  迪米特罗夫表示,传说中的吸血鬼往往是贵族和传教士。他指出:"令人感到好奇的是,我们并没有发现胸部被刺穿的女性遗骸。"5月,意大利研究人员在威尼斯发现一具女性"吸血鬼"遗骸,嘴里被塞进一个砖块,防止她吃一场瘟疫死者的尸体。这场席卷威尼斯的瘟疫发生在16世纪。佛罗伦萨大学人类学家马托-波利尼表示,这具遗骸是在威尼斯小岛拉扎莱托-努沃(Lazzaretto Nuovo)发现的。这一发现表明中世纪的吸血鬼传说在黑死病等瘟疫蔓延时愈演愈烈。

  这具女性遗骸是在拉扎莱托-努沃岛的一个集体墓穴发现的,年代可追溯到1576年威尼斯发生的瘟疫——意大利画家提香便在这场瘟疫中死亡。拉扎莱托-努沃岛距威尼斯东北部大约2英里(约合3.2公里),充当了瘟疫患者的一个疗养院。波利尼说:"这是考古学家第一次揭示与吸血鬼有关的驱邪仪式,有助于了解吸血鬼的传说如何产生。"

  波利尼指出1300年至1700年欧洲爆发的瘟疫让吸血鬼的传说更加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人对尸体为何腐烂了解不多。打开坟墓时,掘墓者有时会看到尸体因气体出现浮肿,头发仿佛仍在生长,嘴向外渗血,误认为他们还活着。用于盖住死者面部的裹尸布经常因口内的细菌腐烂,暴露出死者的牙齿,促使当时的人认为吸血鬼吃裹尸布。

  根据中世纪的医学和宗教记录,"不死僵尸"能够传播瘟疫,他们吸食尸体的血,获得足够力量后重返街道。波利尼说:"为了杀死吸血鬼,你需要拿掉他们口内的裹尸布,而后塞进一些不能食用的东西。裹尸布就像是牛奶,为他们提供能量。发现口内塞进砖块的遗骸还是第一次——未来还可能发现类似遗骸——让考古学家得以第一次窥探中世纪的驱邪仪式。"吸血鬼的传说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现代吸血鬼形象出现在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1897年根据18世纪东欧的民间传说创作的小说《德拉库拉》。(杨孝文)


TAG:保加利亚现中世纪遗骸:胸插铁棒防变吸血鬼

科学家证明40亿光年外超大质量黑洞被弹出星系

科学家证明40亿光年外超大质量黑洞被弹出星系

这是CID-42系统,位于大约40亿光年之外这是CID-42系统,位于大约40亿光年之外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天文学家已经获得证据证明有一个大质量黑洞被它的宿主星系抛射了出去,速度达到每小时数百万英里。美国宇航局所属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显示这一黑洞和另外一个黑洞相撞并互相合并,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强烈引力波辐射将它整个抛射了出去。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CfA)的弗朗西斯·西瓦诺(Francesca Civano)是这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她说:"真是难以想象一个质量达到太阳数百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竟然可以被这样移动。"她说:"然而这些最新的数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引力波可以施加极其强大的力量。"所谓引力波是一种空间涟漪,最早由爱因斯坦预言,然而人类从未能直接观测到其存在。

  尽管像这次所观测到的这种案例,即由于在撞击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引力波辐射过于强烈,以至于造成超大质量黑洞被反弹出去的情况可能非常罕见,但是这一结果也说明广袤的宇宙星系间的空间中或许存在着很多尚未被探测到的自由移动的大型黑洞。论文合著者,同样来自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劳拉·布莱彻(Laura Blecha)说:"我们将无法观测到这些黑洞。因为他们在被抛出宿主星系之后已经吞噬掉了它们周围的所有气体物质。"

  西瓦诺和她的小组所研究的这一天体系统名为CID-42,位于大约40亿光年之外。在此之前小组已经借助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设备拍摄并分辨出两个遥远的致密光源。而后续来自地面大型望远镜,如设在智利的麦哲伦和甚大望远镜设备所获取的光谱学数据则显示这两个位于CID-42内的光源正以至少每小时300万英里(约合480万公里)的速度相互远离。

  此前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曾经探测到一个明亮的X射线源,这可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超热物质。然而科学家们无法辨清这些X射线究竟是从单一一个还是全部两个光源发出的,这是因为钱德拉当时并未完全对准CID-42,这让它的分辨率大打折扣。

  论文合著者,同样来自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马丁·艾维斯(Martin Elvis)说:"早前的数据已经提示这里正在发生不同寻常的事情,但是我们无法分辨这里究竟存在着一个黑洞还是两个。我们需要新的X射线波段数据来分辨这个源。"

  当钱德拉望远镜的高分辨率相机终于直接对准CID-42时,获得的数据显示X射线发射仅仅来自其中的一个黑洞。研究小组据此推测,当两个星系发生撞击,位于各自星系中心的两个超大质量黑洞同样发生撞击。于是两个黑洞相互合并成为单个黑洞,撞击过程中产生的强烈引力波反弹冲击赋予了新生的单个超大质量黑洞足够的动能,让它能够脱离星系向外弹射出去。

  而另一个附近的光源则被认为是最终留下的一个明亮星团。这样一幅图景符合有关黑洞合并过程的最新计算机模拟,计算显示黑洞合并过程会产生剧烈的引力波辐射,这一机制会赋予黑洞巨大能量,使其能够脱离星系。

  除此之外,对于CID-42正在发生的情况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解释。其中一种是认为有三个超大质量黑洞相互撞击,其结果是其中质量最轻的那个黑洞被弹射出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CID-42包含两个超大质量黑洞,两者正相互绕转,而不是其中的一个正快速离开。

  所有这些备选解释都要求其中至少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非常模糊,难以被观察清楚,于是才能解释钱德拉望远镜只观测到来自单一源头的X射线辐射。有关这些结果的论文将发表在本月10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位于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负责钱德拉项目的管理工作,而设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史密松天体物理台负责望远镜的日常科学和飞行运作。(晨风)


TAG:科学家证明40亿光年外超大质量黑洞被弹出星系

隐藏摄像机拍到野生美洲豹幼崽活动场景(图)

隐藏摄像机拍到野生美洲豹幼崽活动场景(图)

哥伦比亚油棕榈树种植园中,一只野生美洲豹幼崽正盯着哥伦比亚油棕榈树种植园中,一只野生美洲豹幼崽正盯着"陷阱摄像机"。哥伦比亚油棕榈树种植园中,一只野生美洲豹妈妈和她的两只幼崽。哥伦比亚油棕榈树种植园中,一只野生美洲豹妈妈和她的两只幼崽。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野生猫科动物保护组织"潘特拉组织"近日宣布,他们安放在哥伦比亚油棕榈树种植园中的隐藏摄像头成功捕捉到野生美洲豹和美洲豹幼崽的画面。这一发现意味着,野生美洲豹已经适应了生活于那些可能破坏了它们自然栖息地的油棕榈树种植园中,它们的栖息范围得到了扩大。

  野生猫科动物保护组织"潘特拉组织"在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河谷油棕榈树种植园中设置了一些被称为"陷阱摄像机"的隐藏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最终不负众望地拍摄到了两只雄性和一只雌性野生美洲豹与它们幼崽的活动场景,还包含了一段雄性野生美洲豹的视频录像。

  根据"潘特拉组织"发布的新闻,这个种植园毗邻一个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区。这对于该组织想建立一个从墨西哥到阿根廷的野生美洲豹保护区走廊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将野生美洲豹的不同群落链接在一起是该组织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因为这样可以防止野生美洲豹的群落被分离开来而进行近亲交配。南美洲北部捷豹计划总监埃斯特班-佩安表示,"受益于哥伦比亚油棕榈树种植园为野生美洲豹提供的栖息地,我们希望这个种植园最终能成为美洲豹走廊的一部分,能够让野生美洲豹可以到达没有人类活动打扰的地区。虽然人们已经知道,野生美洲豹可以穿过沿河的树林或者道路的涵洞从而穿越人类地区。但是这次的视频和照片第一次证明了野生美洲豹在种植园区域活动。"

  油棕榈树生产的植物油有着广泛用途,不仅可以作为食物,还可以作为化妆品原料和生物燃料,其种植面积近年来在赤道地区迅速扩展,为了给油棕榈树提供种植空间,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潘特拉组织"表示,在印度尼西亚,老虎一般都会选择避开这些种植园,这些种植园对它们的繁衍造成了危害,减少了它们的种群数量。

  "潘特拉组织"野生美洲豹项目执行总监霍华德-奎格利介绍说,"我们的数据显示,这些种植园其实可以成为野生美洲豹可以利用的地形之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想避免印度尼西亚的老虎所面临的窘境的话,认真地规划和避免大规模地砍伐原始森林显得尤为重要。"

  "陷阱摄像机"使用的是热感应装置,当有动物进入感应范围时,摄像机自动启动工作。这项技术已经用来记录厄瓜多尔地区森林中美洲豹的和其他动物的行为。(彬彬)


TAG:隐藏摄像机拍到野生美洲豹幼崽活动场景(图)

首艘商业飞船飞天历程:唯一回运货物飞船

首艘商业飞船飞天历程:唯一回运货物飞船

SpaceX公司的龙飞船正逐渐接近国际空间站,以便空间站上的机械臂可以将其捕获并转移至相应的对接平台  SpaceX公司的龙飞船正逐渐接近国际空间站,以便空间站上的机械臂可以将其捕获并转移至相应的对接平台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搭载着龙飞船,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发射升空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搭载着龙飞船,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发射升空龙号飞船内景,这是在它和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之后打开舱门拍摄的照片龙号飞船内景,这是在它和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之后打开舱门拍摄的照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5月31日,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完成了它历史性的壮举——该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台商业飞船"龙"号在完成和国际空间站的对接任务之后安全返回地球,溅落在太平洋的海面上。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人类首艘由民间私人机构研制的太空飞船实现了国际空间站之间的往返运输任务。在接下来的数月内,这一壮举所带来的影响就会逐渐开始显现,届时该公司将根据于美国宇航局之间签署的合同开始承担起向国际空间站定期运输物资给养的任务,在未来几年内还将进一步承担起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运输任务。

  艾伦·马斯克(Elon Musk)是公司创办人,首席执行官,也是这家总部位于加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即SpaceX)的首席设计师。他说:"我们希望继续和美国宇航局合作,预计我们在未来3年内就将承担起载人运输任务。这是关键性的步骤,将让人类距离自由前往其它行星更近一步。"

  在该公司为此次测试性的不载人发射任务做着精心准备的期间,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全程参与了其中,和SpaceX公司的技术人员密切协作。美国宇航局国际空间站项目经理麦克·萨福瑞第尼(Mike Suffredini)表示:"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对此感到骄傲。"他说:"我们可以借助这家公司在多年中积累起来的能力。他们将这些经验和创新的飞船设计过程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建立起一支精干的团队。在合作的过程中,SpaceX公司和宇航局方面都获益匪浅。"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方案(COTS),SpaceX公司将要完成两项独立的飞行目标。首先是要飞往国际空间站并与之对接,SpaceX公司已经和美国宇航局达成协议,飞船将和空间站保持长时间对接状态,直到所有相关测试全部完成为止。

  5月22日美国东部时间3:44(北京时间16:44)SpaceX公司使用该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将"龙"号飞船发射升空。在精确的发射窗口,SpaceX公司的工作人员们几乎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发射,火箭搭载着"龙"飞船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第40号发射台顺利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

  在抵达太空之后龙飞船迅速开始了长长的一串测试项目,包括首次测试使用安装在飞船底部的一个小型舱段。这个小型舱段上安装着两个太阳帆,它将为飞船提供电能。在执行任务时这个舱段内部可以用来装载货物,它可以自由开启并暴露于外部空间环境中。在龙飞船逐渐接近国际空间站时,其舱门按计划自动开启,暴露出其内部安装的导航设备和其它硬件,这些设备将帮助锁定空间站的位置并引导飞船靠近目标。

  首次接近空间站的尝试在飞船升空后3天进行,当时龙飞船逐渐接近空间站,两者之间相距不超过1.5英里(2.4公里)。在飞船上进行着大量的测试工作,飞船与空间站之间也不断进行通讯测试。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唐·佩提特(Don Pettit)随后在周五,即5月25日操控空间站上32英尺(约合9.7米)长的机械臂,即"加拿大臂"(Canadarm 2)完成了两者的首次"亲密接触"——当龙飞船悬停在空间站附近时,空间站的机械臂准确地抓住了它。

  空间站上的宇航员随后通过无线电向宇航局休斯顿地面控制中心和SpaceX设在加州的总部报告:"看!我们抓住龙尾巴啦!"佩提特随后引导龙飞船转向和谐号舱段上面朝地球一侧的对接口,而另一名空间站宇航员乔伊·阿卡巴(Joe Acaba)成功地控制飞船与空间站实现了对接。接下来宇航员们在周末的时间里从龙飞船上卸下了货物,并将用过的设备装上龙飞船,让它带回地球。龙飞船是迄今唯一一种被设计用来向地球回运货物的货运飞船,其它货运飞船的设计都是让它在返回时在大气层中焚毁的。

  佩提特告诉记者:"我们都知道向美国西部延伸的漫长的洲际铁路线对于开拓西部起到的作用。那是一场被淘金热所驱动的大工程。而今天这件事与此类似。没有人记得是谁打下了基桩,然而它的建成却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为人们所铭记。"

  几天之后的31日当天,佩提特进行了反向操作流程——将龙飞船脱离对接口,并将其再次释放入空间之中。一切按计划进行,龙飞船开启推进器,逐渐离开空间站附近。随后,龙飞船的附加舱段分离,带着上面安装的太阳能板一起在大气层中焚毁,而返回舱则调整姿态,将隔热罩对准地球并一头冲入大气层。在降落伞的帮助下,龙飞船溅落在加利福尼亚半岛以西太平洋的万顷碧涛之中。

  马斯克表示,这项雄心勃勃的任务将帮助消除人们对于该公司火箭和飞船技术,以及未来计划的忧虑。他说:"可以理解人们对于我们是否能成功的担忧,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史无前例。然而我们今天所展示的成就已经足以消除这些疑虑,因此我希望人们从此收起他们的疑虑吧。"(晨风)


TAG:首艘商业飞船飞天历程:唯一回运货物飞船

修道院现中世纪“吸血鬼”骨骸 插铁棍防复活

修道院现中世纪"吸血鬼"骨骸 插铁棍防复活

[导读]考古学家在保加利亚黑海之滨小镇中发现两具神秘骨架,胸前被刺穿,疑似中世纪流传的吸血鬼传说。

(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考古学家在保加利亚发掘出两个中世纪人类骨架,离奇的是骨骸胸前被铁棍戳穿了,这一诡异的现象使人想起了吸血鬼的传说。在欧洲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流传着关于人死后变成吸血鬼的故事,当时的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而该墓室中的两具骨架胸前穿透了铁棍就是防止他们变成吸血鬼。

修道院现中世纪

欧洲大陆中世纪流传着关于吸血鬼的传说

根据考古学家们测定,两具骷髅的年代可追溯到800年前,其具体的地点位于保加利亚的黑海之滨索佐波尔(Sozopol)镇上。根据保加利亚民族史博物馆的负责人博日达尔·季米特洛夫(Bozhidar Dimitrov)介绍:"这两具胸前被铁棍戳穿的骷髅在保加利亚的一些村庄中还是很普遍的埋葬方式,但是该现象直到20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就很少出现了。"从异教信仰的角度看,有些人认为生前干坏事的人在死后会变成吸血鬼,因此死后需要用铁棍或者木棍将胸前刺穿再埋葬。

修道院现中世纪

嘴巴被塞入砖头的头骨

之所以将棍子类物体穿透骷髅,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棍子会阻碍它们离开坟墓,防止在午夜失踪。历史学家季米特洛夫统计,在多年来的发掘工作中,大约有100具尸骨的胸前被穿刺,防止它们变成吸血鬼。但是令季米特洛夫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考古发现会变得如此"流行",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也许是因为"吸血鬼"这个词将这些普通的墓葬变得极为神秘。

季米特洛夫认为当时人们觉得会变成吸血鬼的一般是贵族和神职人员,但奇怪的是其中并没有发现女性尸骨,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并不害怕女巫。就在上个月,意大利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下巴被砖头塞住的尸骨,据了解这具尸骨的年代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爆发了瘟疫,因此人们认为在死去的人嘴中塞入砖头防止它们变成吸血鬼。佛罗伦萨大学人类学家马泰奥·博里尼(Matteo Borrini)在对一座小岛的调查后发现,诸如黑死病等死亡瘟疫蔓延的背后都有关于吸血鬼的传说。

在1300年至1700年间,瘟疫在欧洲大陆上此起彼伏,这段时间也是吸血鬼传说发展到高潮的时期,其中也有当时的人们对尸体的自然分解并不了解的因素,比如有人将已经埋葬的墓室重新打开,就发现尸体的器官变得臃肿,而且头发仍然在生长,血液会从口中渗出,因此人们相信这些死去的尸体还活着。为了不使它们变成吸血鬼传播瘟疫,人们就用砖头塞住它们的嘴巴。


TAG:修道院现中世纪"吸血鬼"骨骸 插铁棍防复活

科学家为抑制全球变暖可能将蓝天变成白色

科学家为抑制全球变暖可能将蓝天变成白色

[导读]如果温室效应持续恶化,科学家将可能将不得不实施极端方案抑制全球变暖,而这但这些方案会有非常明显的副作用,比如将蔚蓝的天空变成白色。

科学家为抑制全球变暖可能将蓝天变成白色

科学家为抑制全球变暖可能将蓝天变成白色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6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警告称,如果温室效应持续恶化,科学家将可能将不得不实施极端方案抑制全球变暖,而这但这些方案会有非常明显的副作用,比如将蔚蓝的天空变成白色。

  美国斯坦福大学卡内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的科学家本·克罗维兹(Ben Kravitz)说,当环境恶化到人类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时,我们可以通过"地球工程"解决问题。比如将直径在0.1至0.9微米之间的微粒散布在大气中,就可以反射太阳光,使地球降温。

  但这些微粒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它们会散射更多的红光,将天空的蓝色"洗掉",使其变成朦胧的白色,我们在晴朗夏日常常看到的蔚蓝天空将不复存在。此外,太阳能行业可能受到重创,迫使人类更加依赖化石燃料。


TAG:科学家为抑制全球变暖可能将蓝天变成白色 全球变暖 白色 副作用 蓝天 蔚蓝

联合国称澳大堡礁正面临威胁 或列入濒遗名录

联合国称澳大堡礁正面临威胁 或列入濒遗名录

[导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称,沿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2100多公里长的珊瑚礁正受到空前的、不可逆转的直接威胁。如果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大堡礁将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大堡礁海岸

大堡礁海岸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4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在报告中警告称,近年来受环境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例如开发新港口和开采资源,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澳大利亚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正面临不可逆转的威胁。但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新任州长对此加以驳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称,沿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2100多公里长的珊瑚礁正受到空前的、不可逆转的直接威胁。如果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大堡礁将被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澳大利亚环保基金会称,联合国此项报告是"国家的耻辱",该基金会呼吁暂停新的港口工程建设。可是昆士兰州新任保守派总理坎贝尔·纽曼(Campbell Newman)驳斥这份报告,称:"昆士兰州以开发煤炭为主,不会危及到大堡礁。一些左翼环保组织显然在弄虚作假。如果我们听取他们的建议,我们可能就要减少国际航空旅行。因为按照他们的逻辑,空中飞机越多,你坠机的危险就越大。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只需要做明智的事情。"


TAG:联合国称澳大堡礁正面临威胁 或列入濒遗名录 每日电讯报 珊瑚礁 昆士兰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Reef

摄影师抓拍小蜗牛攀爬在蜗牛妈妈外壳上渡河

摄影师抓拍小蜗牛攀爬在蜗牛妈妈外壳上渡河

[导读]目前,印尼摄影师通过微距镜头呈现一组奇特的动物照片:小蜗牛爬在蜗牛母亲外壳上渡过小水池。

(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蜗牛的步伐非常适合于它们的婴儿,有时小蜗牛会爬在蜗牛妈妈的外壳上。近日,33岁摄影师尤达-丹尼拍摄到这一场景,一只懒惰的小蜗牛攀爬在蜗牛母亲外壳上,从而保证它在穿过一个池塘时不会湿透身体。

摄影师抓拍小蜗牛攀爬在蜗牛妈妈外壳上渡河

33岁印尼摄影师尤达-丹尼拍摄到蜗牛的生活特写,这只蜗牛正在水池中饮水

摄影师抓拍小蜗牛攀爬在蜗牛妈妈外壳上渡河

小蜗牛攀爬在蜗牛妈妈的外壳上,保持身体不浸入水中,并能享受着阳光照射

摄影师抓拍小蜗牛攀爬在蜗牛妈妈外壳上渡河

蜗牛母子渡水的和谐亲密场景

印尼巴淡岛的尤达-丹尼在自家附近拍摄到这组精彩的动物照片,他说:"当我发现一只小蜗牛爬在母亲的外壳上感到非常吃惊,我从未看到过这样的行为。这只小蜗牛看上去非常快乐,我持续观察拍摄它几分钟,它也一直保持攀爬在母亲外壳的状态。"

丹尼拍摄微距照片只有几个月,他指出,当水中出现一块石头时,小蜗牛便离开了母亲的外壳,意味着这个小家伙能够从石头上爬过去。我认为这只小蜗牛只是不想让身体浸湿,并尽可能地不让身体接近水。我在整个观测过程中发现唯一一次它冒险接近水池是当它需要饮水。

事实上,丹尼拍摄这组照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这完全是一个挑战,我必须等待一个独特的时机,这需要很大的耐心。有时捕捉这一场景需要几个小时,我对微距摄影非常感兴趣,通过微距镜头可以拍摄到生活中令人感兴趣的罕见镜头。

当我拍摄到这些照片的第一印象是这些微小的生物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它们的生活,我非常喜欢这一最终拍摄效果。

  • 朝日新闻社已收听朝日新闻社听众:人#新鲜日本#近日濒临灭绝的水生昆虫田鳖袭击有毒蝮蛇并将其捕食的样子被抓拍到。之前有报道过田鳖吃蛇的事件,但是将蝮蛇作为捕食对象尚属首次。拍摄地点为兵库县西部,当时田鳖用脚紧紧地将蝮蛇抱住,并将自己像针一样的嘴插入了蛇的躯体,然后向其体内注射消化液,最后吸食了溶化掉的蛇肉。2011-09-14 12:43:06转播
  • GooCarlos已收听GooCarlos听众:人小米的微距拍摄相当给力啊,刚才在仓街140抓拍到的一只大蜗牛。2012-05-30 10:53:19转播

TAG:摄影师抓拍小蜗牛攀爬在蜗牛妈妈外壳上渡河

发达国家的消费使约30%的濒危动物面临灭绝

发达国家的消费使约30%的濒危动物面临灭绝

[导读]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而进行的商品开发和生产给当地环境造成影响,导致约7400种动物濒临灭绝,约占全球濒危动物种类的30%。

日本东北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在7日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宣布,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而进行的商品开发和生产给当地环境造成影响,导致约7400种动物濒临灭绝,约占全球濒危动物种类的30%。

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约有2.5万种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其中约7400种是受这种出口贸易导致的生产和开发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向日本出口商品导致约790种动物面临灭绝,而发展中国家向美国出口商品导致的动物灭绝数高达1260种。这显示企业活动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墨西哥和一些中美洲国家,受开发咖啡和可可等大型种植园的影响,蜘蛛猴的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棕榈油和橡胶是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出口产品,这些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导致当地鬣羚和针鼹受到威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向日本出口木材而进行的环境开发导致91种动物濒临灭绝。

研究小组指出,"现在处于地球上有史以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代",应该扩大实施保护生态系统的商品认证和标识,限制进行给环境造成很大风险的贸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保护环境。


TAG:发达国家的消费使约30%的濒危动物面临灭绝 濒危动物 鬣羚 濒临灭绝 研究小组 生态系统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每日卫星照:波斯湾的沙尘暴(图)

每日卫星照:波斯湾的沙尘暴(图)

波斯湾上空的沙尘暴景象波斯湾上空的沙尘暴景象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今日公布了一张卫星照片,展示了波斯湾上空的沙尘暴景象。

  2012年6月2日,沙尘暴袭击了伊拉克东南部。大风刮起细泥沙向南吹去,经过波斯湾进入沙特阿拉伯东北部。同一天,美国宇航局Aqu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拍摄了这幅自然色照片。

  虽然受此次沙尘暴影响的国家也曾在此期间出现过晴朗的天空,但科威特则完全昏天蔽日。据《科威特时报》6月4日报道,沙尘暴已经使科威特陷入瘫痪状态,能见度降至500米以下。沙尘暴活动预计还将继续。(思北)


TAG:每日卫星照:波斯湾的沙尘暴(图)

美国密歇根州暴雨前乌云压顶 酷似UFO造访

美国密歇根州暴雨前乌云压顶 酷似UFO造访

美国:密歇根州暴雨前乌云压顶 酷似UFO造访,详细内容请看视频
 


TAG:密歇根 UFO

英国发现1亿年前牡蛎化石或含巨型珍珠(图)

英国发现1亿年前牡蛎化石或含巨型珍珠(图)

这枚有一亿年历史的大牡蛎化石中可能含有世界上最大的珍珠(网页截图)这枚有一亿年历史的大牡蛎化石中可能含有世界上最大的珍珠(网页截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5日报道,英国渔民日前意外捕捞到一个有一亿年历史的大牡蛎化石,其中可能含有世界上最大的珍珠。

  这个大牡蛎化石是在英国索伦特海峡捕鱼的渔民发现的。它有18厘米宽,8厘米厚,体积是普通牡蛎的10倍。根据牡蛎上的"年轮"来计算,它应该有200多岁高龄。

  如此大的牡蛎中可能含有一枚像高尔夫球那么大的珍珠,而普通牡蛎中的珍珠通常直径仅有7毫米。目前这枚新发现的大牡蛎化石已经被送到研究机构进行扫描,以确定其中是否确实含有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陈述)


TAG:英国发现1亿年前牡蛎化石或含巨型珍珠(图)

太阳羞长“美人痣”正午过后才露全脸

太阳羞长"美人痣"正午过后才露全脸

太阳羞长

 天气原因致观测“金星凌日”效果不佳

   太阳脸上长出“美人痣”。昨天上午,本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在天穹上演,尽管天气不算理想,广州的观测者们还是在太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下目睹了凌日的部分过程。错过了这次金星凌日,下一次要想再看得等到2117年12月11日。
  天文爱好者怕错过良机
  昨日上午9时许,广东科学中心广场上搭着数个红色帐篷,支起了多台专业望远镜,数十名天文爱好者已从各地赶到现场。天文爱好者曾先生一早就带着妻子和6岁的儿子前来参加观测活动,他表示,金星凌日观看机会很难得,错过了这次机会后,这辈子将无缘再次观看了。
  昨天5时40分左右,浅浅的圆月还挂在天边,广州就已日出了。记者在市区准备展开观测,却发现尽管头顶一大片都是蓝天,可是偏偏在太阳升起的东方,笼罩了一层厚厚的阴云。一直到凌始外切就要发生的6时09分,太阳还是没能从这一片云里露出脸来。在记者观测的位置,差不多到了凌始内切,也就是金星在视觉上几乎完全“进入”太阳的时候,太阳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不过金星在日面上显得非常细小,仅凭肉眼观测几乎看不到这颗“美人痣”的踪影。如果通过望远镜,则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一个黑点在日面上缓缓移动,周围还能看到日珥和太阳黑子。
  市区观测天气不算太好
  随着金星凌日的进行,广州市区天气又渐渐变得糟糕,到了食甚,也就是9时30分左右,云层刚好把太阳挡住,记者无缘得见食甚时的情景。其后,天气又神奇般渐渐好转,到12时31分凌终内切时,已经高挂在头顶的太阳没完全被云遮挡,可以看到金星如一颗小黑点粘在太阳边缘,直到凌终外切才又起了一点云。在一头一尾都有云朵“护驾”的情况下,这次金星凌日结束了演出。
  专家:下一次在2117年
  广东科学中心的天文专家介绍,所谓“金星凌日”,就是金星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相当于一次“小日食”,但日食发生的频率较高,而金星凌日则较少见,错过这次机会后,就要等到下世纪才会出现。www.ufo-1.cn 太阳系探索
  数据显示,金星凌日出现的规律一般分为两组,8年、121.5年和8年、105.5年,总体来说每243年左右才出现四次。虽然上一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但这次之后,就要等到2117年。
  内行:测算地球金星距离
  尽管金星凌日感觉上没有日食那么震撼人心,但广东的天文爱好者们还是早早做足各种功课,以期拍出满意的摄影作品。
  为了获得更良好的观测环境,广东南十字星会的一些爱好者早早就奔赴珠海一个港口,当地全程只有一些薄云,有爱好者还拍到了“黒滴”的景象。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科学家可以借此机会了解进行大气层等特征、搜寻系外行星等,在广州,一位天文专业的研究生在观测金星凌日之余,也饶有兴味地计算起了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比如测内切的时间,通过时间差以及开普勒定律,可以算出地球到金星以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往事:为观测人财两空
  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004年这段长达4004年的时间里,总共只发生了53次金星凌日。虽然观看金星凌日的机会很少,但这并没有影响人类探索、观测这一奇观的热情。
  即便是既没能亲眼观测到这一天文学现象,也错过了网络直播,你也远不是最悲惨的一个。为了观测1761年的金星凌日,法国天文学家纪晓姆·勒让蒂尔(Guillaume Le Gentil)只身前往印度,然而时逢英法战乱,勒让蒂尔被怀疑是间谍,身陷囹圄,很长时间后才被释放。获释后,他不屈不挠,克服艰苦的条件,在印度建立起天文台,却在凌日当天遇到阴云密布的天气,观测以失败告终。
  命运一直在捉弄勒让蒂尔,患上了抑郁症的他在返程途中又遭遇暴风,险些丧命,回到法国却发现自己已被宣布死亡,丢掉了所有的财产,以及自己的妻子。


TAG:太阳 金星

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绘制惊人大脑图像(图)

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绘制惊人大脑图像(图)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杰夫-里奇特曼绘制的大脑3D图像,展现大脑细胞间的神经连接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杰夫-里奇特曼绘制的大脑3D图像,展现大脑细胞间的神经连接科学家表示大脑3D图像让他们第一次窥探到大脑的运转机制科学家表示大脑3D图像让他们第一次窥探到大脑的运转机制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内的神经连接杂乱无章,但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神经纤维呈直角交叉,就像棋盘一样  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内的神经连接杂乱无章,但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神经纤维呈直角交叉,就像棋盘一样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负责人托马斯-英特尔指出: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负责人托马斯-英特尔指出:"拍摄人类大脑的高清晰线路图对人类神经解剖学研究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新型先进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研究人类大脑的内部结构。哈佛大学的加恩-维登教授表示,借助于扫描获取的彩色图像,他们得以第一次真正了解人脑1000亿个细胞的神经通路以及大脑如何运转。他说:"传统扫描技术所获图像展示的大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脑,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大脑表面的影子。"

  哈佛大学教授杰夫-里奇特曼研发出一项新技术,可用于追踪动物大脑内神经细胞间的通路。如果借助传统技术完成这项任务,可能需要数十万年时间。里奇特曼表示:"人类大脑是宇宙内最复杂的物体。它储存着我们的记忆和恐惧,负责处理各种信息,允许我们看到、听到和感知这个世界。不过,我们一直未能找到理想的工具,真正了解人类的大脑。由于神经细胞间连接存在的各种缺陷,一些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处于紊乱状态,但我们并没有掌握追踪这些连接的手段。"

  如果能够追踪这些神经通路,科学家便可绘制3D图像,展现构成大脑的错综复杂的网络。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大脑内的神经连接杂乱无章,但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神经纤维呈直角交叉,就像棋盘一样。在利用新型先进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获取的大脑图像中,这种网格状结构呈现出惊人的细节。

上一页123下一页


TAG: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绘制惊人大脑图像(图)

月球发现弓形激波保护层阻挡太阳风轰击

月球发现弓形激波保护层阻挡太阳风轰击

这是月球从太阳前面经过的情景,图像由美国宇航局的STEREO-B探测器于2007年2月25日拍摄。在这张照片中太阳采用伪彩色,月球就是右上角的黑色圆形物体。STEREO项目包括两艘飞船,于2006年10月发射升空,用于太阳风的观测研究。  这是月球从太阳前面经过的情景,图像由美国宇航局的STEREO-B探测器于2007年2月25日拍摄。在这张照片中太阳采用伪彩色,月球就是右上角的黑色圆形物体。STEREO项目包括两艘飞船,于2006年10月发射升空,用于太阳风的观测研究。这是一张艺术示意图,展示的是地球的全球性磁场,可以看到磁场前端的弓形激波区。图像中央位置是地球,被自身的磁场包围,在图中磁场被用紫色线条描绘出来。而右侧的亮蓝色半月形区域便是弓形激波区。图中还有很多金色区域,其代表的是太阳风中的高能带电粒子,它们中的很多都被地球磁场捕获了。  这是一张艺术示意图,展示的是地球的全球性磁场,可以看到磁场前端的弓形激波区。图像中央位置是地球,被自身的磁场包围,在图中磁场被用紫色线条描绘出来。而右侧的亮蓝色半月形区域便是弓形激波区。图中还有很多金色区域,其代表的是太阳风中的高能带电粒子,它们中的很多都被地球磁场捕获了。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太阳带电粒子冲入太空,时速高达每小时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公里),这就是所谓的太阳风。地球磁场在地球周围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气泡",阻隔了绝大部分此类粒子,从而保护这颗星球上的生命免受伤害。在地球的向阳一侧,太阳风剧烈地冲击着地球的这个纵深达数十万英里的保护层,形成一层弓形激波。

  而对于月球而言,科学家们认为月球并不具备类似的保护层,然而近期的研究却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月球同样拥有这样的保护层,尽管其强度要脆弱的多。

  月球不具有全球磁场,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月球不可能存在弓形激波或是其它类似的与太阳风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机制,月球所经历的仅仅就是太阳风对其表面的激烈"轰炸"而已。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德鲁·波普(Andrew Poppe)说:"一般认为太阳风可以长驱直入,直接轰击月球地表,这是毫无阻碍的。"然而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多个环月探测器进行的探测却显示月球的确同样存在着对太阳风的"阻滞"作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贾斯彭·赫拉卡斯(Jasper Halekas)博士表示:"我们在月球的向阳面观测到电子束和离子喷流。"

  这些现象是在距离月面1万公里的距离上被观测到的,它在朝向月球的太阳风中引发了某种扰动,对这一部分太阳风的运行方向和密度产生了影响。

  这里的电子束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者飞船发现的,而与此同时日本的"辉夜姬",中国的"嫦娥"和印度的"月船"探测器都在较低的高度上探测到离子喷流。而美国宇航局的ARTEMIS飞船则同时观测到了两者,另外它还在月球向阳面前方距离远得多的位置上的等离子体层中探测到电磁和静电波。

  赫拉卡斯表示:"有了ARTEMIS探测器的数据,我们就能对这一等离子体环和其中的扰动进行更好的观测,这些等离子体距离月球的距离之远让人意外。"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研究小组成员威廉·法瑞尔(William Farrell)表示:"在地球磁层向阳面前端存在的前端激波区早已为科学界所知,但是在月球上发现类似的结构让人大感意外。"

  对于成因机制的探索

  计算机模拟显示在月球地表附近存在一个由阳光和太阳风流动形成的复杂电场。模拟显示这一电场可以产生电子束:当太阳紫外线轰击月球地表物质时,这些物质会释放出电子,随后这些电子就会被这一电场加速。与此同时,相关模拟还显示当太阳风中的离子撞击月面某些地区的残余磁场时就会被反弹,并以非常发散的方式反射回太空,形成一种"喷泉"形态。这些离子中绝大部分带有正电荷(质子),其实就相当于氢原子核,这是太阳风中最常见的物质。波普说:"在月面上方仅数米的高度上发现了电场和磁场,并且它们能造成太阳风中远在数千公里之外位置上的扰动,这真是让人意外。"

  研究人员们怀疑,既然月球上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在一些小行星和其它卫星上或许也存在着相似的现象。目前有关这项研究的详细情况已经被整理成一系列论文发表在了《地球物理学研究通报》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晨风)


TAG:月球发现弓形激波保护层阻挡太阳风轰击

摄影师拍到苍鹭捕食小鹅罕见瞬间(图)

摄影师拍到苍鹭捕食小鹅罕见瞬间(图)

捕食:这只毛茸茸的小鹅在伦敦海德公园九曲湖游泳时,苍鹭迅速来到它身后。捕食:这只毛茸茸的小鹅在伦敦海德公园九曲湖游泳时,苍鹭迅速来到它身后。为时已晚:这位捕食者用锋利的长嘴紧紧咬住黄色小鹅的脖子,将其从九曲湖水中叼起来时,它就没有生存希望了。  为时已晚:这位捕食者用锋利的长嘴紧紧咬住黄色小鹅的脖子,将其从九曲湖水中叼起来时,它就没有生存希望了。紧咬不放:苍鹭用橙色鸟嘴叼起小鹅,飞离九曲湖,途中牢牢咬住这只小鹅。紧咬不放:苍鹭用橙色鸟嘴叼起小鹅,飞离九曲湖,途中牢牢咬住这只小鹅。优胜劣汰:苍鹭用嘴叼着小鹅向前走时,一只海鸥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优胜劣汰:苍鹭用嘴叼着小鹅向前走时,一只海鸥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菜单:苍鹭除了吃小鹅、小鸭子,还吃一些像田鼠和两栖动物一样的小型哺乳动物等。菜单:苍鹭除了吃小鹅、小鸭子,还吃一些像田鼠和两栖动物一样的小型哺乳动物等。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苍鹭常以小鱼为食,有时也特别喜欢小鸟。一只倒霉的小鹅就不幸落入它的"魔爪",一位摄影师刚好拍下这个难得一见的瞬间。

  这只毛茸茸的小鹅在伦敦海德公园九曲湖游泳时,苍鹭迅速来到它身后。这个捕食者用锋利的长嘴紧紧咬住这只黄色小鹅的脖子时,它就没有生存希望了。苍鹭用橙色鸟嘴叼起小鹅,飞离九曲湖,途中牢牢咬住这只幼鸟。着陆后,它把小鹅放在干燥地面上,准备开吃。旁边有只羡慕的海鸥用不怀好意的目光注视着苍鹭的猎物。

  这只小鹅的妈妈是否就在附近不得而知。它和鹅群走散,变成容易受到攻击的目标。众所周知,鹅对它们的孩子有很强的保护意识。

  苍鹭除了吃小鹅、小鸭子,还吃一些像田鼠和两栖动物一样的小型哺乳动物等。农作物收割以后,你能在田间看到它们寻找啮齿动物的身影。苍鹭有两种捕食方法,一种是站立不动伸出脖子,等候猎物出现;另一种是弓着背,弯起脖子放在胸上。(孝文)


TAG:摄影师拍到苍鹭捕食小鹅罕见瞬间(图)

科学家研究发现:压力之下男人更善交际

科学家研究发现:压力之下男人更善交际

[导读]研究人员用演讲模拟了一个"压力"环境,结果发现男人表现出和女人完全相同的行为,即"照顾和帮助"的群体本能,而不是简单地"战或逃"。

科学家研究发现:压力之下男人更善交际

《兄弟连》剧照:在压力下,男人往往变得更善交际和进行团队合作

德国科学家发现,在压力下或战火中,男人往往变得更善交际,也更愿意进行团队合作。这个来自心理测验的发现颠覆了一个存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结果。

以前,科学家认为女人在压力下变得更具保护性和更善交际,但男人只是变得更好斗。现在,研究人员用演讲模拟了一个"压力"环境,结果发现男人表现出和女人完全相同的行为,即"照顾和帮助"的群体本能,而不是简单地"战或逃"。

一个由德国弗莱堡大学心理学家兼神经系统科学家马库斯-海因里希斯教授率领的科研小组,在研究中分析了男人在压力情形中作出的反应。科研人员表示:"男人显然表现出'社交方式'行为,这是压力直接导致的结果。"海因里希斯说:"我们从以前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研究中就已知道,遭遇压力情形之前和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建立良好社会关系可减少压力反应。显然,应对策略根深蒂固,所以人在遭遇压力后可通过积极的社会行为改变压力反应。"


TAG:科学家研究发现:压力之下男人更善交际 压力 科学家研究 德国科学家 弗莱堡 战火

金星探测预测地球未来 已发射40个空间探测器

金星探测预测地球未来 已发射40个空间探测器

[导读]目前人类更重视火星探测,而冷淡了金星探测。这主要是由于金星总被浓厚的云层包围着,所以很难探测,即使发射空间探测器也极不容易看清它的真实面目。

金星探测预测地球未来 已发射40个空间探测器

金星探测飞机(想象图)

金星探测预测地球未来 已发射40个空间探测器

"麦哲伦"拍摄的金星表面图像

金星探测预测地球未来 已发射40个空间探测器

目前唯一在金星轨道进行探测的欧洲"金星快车"(示意图)

6日凌晨6时09分至中午12时49分,金星在6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缓慢穿越太阳的视圆面,这就是所谓"金星凌日"现象。而下一次的金星凌日要等到105年之后的2117年才会发生。

金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距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那么,至今人类对金星都开展了哪些探测?取得了什么成果?金星探测的前景又将怎样?

太阳系行星探测从金星开始

已发射超过40个空间探测器

被古人称为"太白星"的金星是除太阳月亮之外,人的肉眼能够看到的最为明亮的天体,所以人类对太阳系行星的探测首先是从金星这颗启明星开始的,并在空间探测的早期发射过较多的金星空间探测器。

但是,目前人类更重视火星探测,而冷淡了金星探测。这主要是由于金星总被浓厚的云层包围着,所以很难探测,即使发射空间探测器也极不容易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另外,金星与地球太不一样了,难以改造成为人类的新家园,其大气压是地球大气压的90倍左右。不过,正是因为金星与众不同,因此人类还是想进一步探询它的奥秘。从各国的空间探测计划来看,人类将重新青睐金星探测。

至今,人类已向金星发射了32个空间探测器,其中22个成功,10个失败。加上各种路过的探测器总数已超过40个。我们挑选几种主要的金星探测器系列做一点介绍:

苏联"金星"系列

从1961年2月12日到1983年6月7日,苏联共发射16个"金星"系列探测器,主要任务是探测金星和金星周围空间。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们探测了金星大气的温度、密度和成分,考察了金星表面和岩层,拍摄了大量金星图像并发回地球。

美国"水手"系列

"水手"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早期发射的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系列,其主要任务是探测金星和火星及其周围空间。自1962年7月22日至1973年11月3日共发射10个,其中3个飞向金星,两个成功;6个飞向火星;另1个是对金星和水星进行双星观测,成为世界第一个双星观测器。

美国"麦哲伦"探测器

1989年美国发射的"麦哲伦"金星探测器上有1套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和高度计,能透过厚实的云层测绘出金星表面上小如一个足球场的物体图像,其清晰度胜过此前所获金星图像的10倍,对金星地表拍摄了非常详细的地形照片。"麦哲伦"对99%的地貌全景进行了测绘,发回的数据超过此前其他探测器发回数据的总和。它在1994年10月结束了自己的金星之旅,根据地球控制中心的指令坠入金星稠密大气中。

欧洲"金星快车"探测器

2005年11月9日发射的"金星快车"探测器于2006年4月11日进入金星轨道,同年7月开始用7种科学仪器对金星表面进行测绘。该探测器目前正用所载的科学仪器执行观测任务,详细研究金星大气和云层,并且绘制金星全球表面温度图,这对于理解地球长期的气候演变进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拂晓"探测器

2010年5月21日发射的"拂晓"探测器原定于2010年12月抵达金星赤道轨道,然后进行6项试验,对金星大气层和表面活动进行研究,并成为第一个行星间的气象卫星,但因故障没能进入金星轨道。

  • 1
  • 2
  • 上一页
  • 下一页

TAG:金星探测预测地球未来 已发射40个空间探测器

揭开史前“超级虫子”之谜 体型巨大如怪物

揭开史前"超级虫子"之谜 体型巨大如怪物

[导读]古生物学家发现史前"巨型昆虫"之谜,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为限制因素,但早期鸟类的出现加速了巨型昆虫的灭亡。

(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史前地球的巨型生物,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蜻蜓类似。根据参与本项研究的古生物学家马修·克拉珀姆(Matthew Clapham)介绍:在三亿年前生活的巨型昆虫翼展超过了28英寸,大约为70厘米,仅比乌鸦小一点儿。我们今天所看到会飞的昆虫在展翼全部展开后大约为一英尺大小,约为30厘米左右,比如蝶、蛾等物种。相比较于史前巨型昆虫显得较小,当时这类巨型昆虫在地球上普遍存在。

揭开史前

早期鸟类的出现使得"巨型昆虫"种群出现下降直至消失

揭开史前

三亿年前的蜻蜓翼展可达70厘米

研究人员发现三亿年前的飞行类昆虫之所以可生长到28英寸,是因为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较高,可达到30%,而今天的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只有21%。充足的氧气为史前飞行昆虫提供了足够的呼吸,使得飞行昆虫的运动器官变得更大、更有力,能为飞行提供更多的能量。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位于圣克鲁斯加州克拉珀姆大学的古生物学家马修·克拉珀姆(Clapham)和她的同事创建了一个数据库,汇集了超过一万种史前昆虫化石样本,这些昆虫所处的年代都可追溯到3.2亿年前。

克拉珀姆认为当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时,昆虫的块头就会很庞大,如果氧气含量出现下降,它们的体态就会缩小,但氧气含量并不是揭开史前昆虫体积巨大之谜的唯一解释。大约在1.5亿年前,侏罗纪的恐龙时代逐渐进化出了早期鸟类,它们是巨型飞行昆虫的克星,在此之后诸如飞蛾、蝶等具有翅膀的昆虫块头就停止了增长,但是当时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还处于较高的水平。根据这个论点,我们可以发现氧气对史前昆虫进化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限制了飞行类昆虫的块头上限,但在鸟类出现之后,飞行类昆虫开始出现天敌,因而鸟类就成了约束昆虫体态的另一个制约因素。

古生物学家克拉珀姆认为体态较大、臃肿的飞行类昆虫在敏捷性、自身操纵性上不及块头小的昆虫,换句话说,体态较大的飞行类昆虫很容易成为早期鸟类的捕食目标,这也是后期飞行类昆虫体态缩小的影响因素之一。另外一种推测认为,早期鸟类可能只吃大型飞行类昆虫,不捕食小块头的昆虫,该理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大型飞行类昆虫种群下降直至消失的原因。

蜻蜓是一种捕食者,它们可以吃掉小昆虫,但是在侏罗纪时期,蜻蜓的块头很大,翼展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蜻蜓的数倍,因此这些巨型蜻蜓很容易成为早期鸟类的捕食目标。克拉珀姆对此进行了补充:一般而言,史前昆虫的大小应该考虑氧气的水平,但是在诸如翼龙等飞行类生物出现后,氧气含量就不是主要诱因。根据克拉珀姆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发现翼龙并不会进行敏捷性的飞行,机动性不如现在的鸟类。本项研究的另一个发现为,如果不是因鸟类的出现,现代昆虫的体态可能会更大。

  • 庞宇已收听庞宇听众:人考古发现恐怖史前巨型昆虫 蜻蜓翼展长达70厘米 http://url.cn/3VTJR9 2012-06-06 22:56:43转播
  • 微笑是一种天分已收听微笑是一种天分听众:人【史前蜈蚣虫体宽2米多 巨型昆虫成时尚宠物(图)[复制链接]】 http://url.cn/0oIr43 2012-06-01 21:30:37转播

TAG:揭开史前"超级虫子"之谜 体型巨大如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