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

调查称英近四成艾滋感染者不知自身携带病毒_科技

[导读]即使在医疗保障较为健全的英国,艾滋感染者中有四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此病,五分之一的疑似人群拒绝接受艾滋检测。

(罗尔雅/编译) 据英国健康保障机构提供的数据:在英国有接近100,000的人们携带艾滋病毒,但其中四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此病。最新数字显示,在2009年和2010年间,患者人群从86,500上升到91,500。在2010年新感染的6600名艾滋病患者中,有一半在测出患病时,已经错过了开始治疗的理想时机。

早期治疗,会使得早期艾滋病携带者极大地延长生命,在2010年,680名艾滋患者死去,三分之二的艾滋患者确诊已晚,贻误治疗良机。就晚确诊率来说,异性恋男子为63%,最为危险;男同性恋为39%,异性恋女性为58%。

调查发现英国近四成感染者不知自身感染病毒

此电子显微镜显示,艾滋病毒是如何侵入健康的免疫系统细胞的

英国艾滋疫情

在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3340万人为艾滋病感染者。在2010年,英国有3000多名男同性恋者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有史以来最高的年度数字。就英国全国来说,20名男同性恋者中有一位感染艾滋病毒,在伦敦这个比率为11分之一。

今天的数据也表明,在现有的严峻状况下却有着让我们感到汗颜的事实——数据显示,在2010年,全英性传播感染(STI)的诊所中,有五分之一的到访者(高危人群)没有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测试。按照英国健康保护机构(HPA)的建议,在艾滋病毒流行率很高的地方,即使在非常规检测的地方,测试也应该尽量提供。

ValerieDelpech博士,英国HPA流行病学顾问和HIV主管,其认为:"艾滋病毒是一种传染病,如今都可以接受治疗,只要诊断及时,可以预期,其生活同没有感染该病的人类似,不过,我们都非常关注,在英国,有相当的人群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以及确诊延误的情形。"我们希望看到增加易得的艾滋病毒检测,在全国的艾滋病毒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全科医生收治的新病人以及通常的住院病人,都应纳入到检测中。"

  • 1
  • 2
  • 上一页
  • 下一页

调查称英近四成艾滋感染者不知自身携带病毒_科技

外媒赞中国破解致命病菌密码

  美国《商业周刊》29日刊登题为"中国基因研究表明科技进步"的报道称,今年夏天,德国医生为了制止致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空前大爆发,绕过许多更著名的欧美研究机构,直接向中国的华大基因研究院寻求帮助,破解了该病菌的基因密码。

  中国研究人员 三天追到致命病菌来源

  据报道,当时致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菌已导致49人死亡,并使13个国家的数千人患病。

  收到求助后,华大基因研究院3天后就在网上公布出测序结果,令研究人员得以追踪病菌来源,同时破解了该病菌的致病机理。文中说,该研究院已经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心。

  不仅如此,华大基因研究院还能够成功绘制病原体、大米和熊猫的基因组序列,使众多国际制药巨头成为其用户。文章同时指出,中国正在努力摆脱对廉价制造业的依赖,科技支出的增幅已超过欧美。

  中国正重获科技领先大国地位

  美国著名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理查德·杰尔表示,"中国制造"的标签无处不在,世界更乐于看到"中国发现"和"中国创造"。

  特别是伴随着今年中国发射首座空间实验室、公布首架隐形战机,导致美国和中国的亚洲邻国惴惴不安。这个曾发明火药,并在圆周率计算方面令古希腊相形见绌的中心王国,正试图重新获得科技领先的大国地位。

  今年6月,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委员帕特里克·莫洛伊在有关中国对美国商业的战略威胁听证会上表示,中国已将生物科技列为其7大战略行业,希望在2020年前将其GDP中的比重从目前的3%提高至15%。

  文中分析说,如果中国成为吸引各国科学家的乐土,无疑将大大提高软实力。香港大学国际安全教授任越对此表示,政府支持和国家增长前景有助于中国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别是海外人才。

  文/记者 郭悦

  ●背景链接

  我国科技投入年增20%

  科技部上半年曾公布了一组衡量中国科技实力的数字,目前中国科技投入年增20%,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5100万,居世界第一。

  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部分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新型铁基超导材料、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深海载人潜水器和高效能计算机、生物科学等。

  我国目前有3300多个外资研发机构。


外媒赞中国破解致命病菌密码

美发现最接近地球环境行星 相似度高达89%

美发现最接近地球环境行星 相似度高达89%

这颗系外行星距离地球约20光年
美发现最接近地球环境行星 相似度高达89%

如果将其轨道放置到太阳系内,其轨道将落在金星轨道外侧
美发现最接近地球环境行星 相似度高达89%

示意图:这颗系外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刚刚发现了据称是到目前为止最接近地球环境的行星。www.ufo-1.cn 太阳系探索
  这颗名为“Gliese 581g”的行星位于天秤座星系,距地球123万亿英里(约合198万亿公里),以近圆轨道绕红矮星“Gliese 581”做公转运动,公转周期约为37天。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研究团队花了11年时间发现了这颗行星。据称,“Gliese 581g”与地球环境的相似度达到89%,因此它超过木卫六和火星,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像地球的星球。
  数据显示,“Gliese 581g”的质量为地球的3到4倍。科学家据此推测,这颗行星很有可能由岩石构成,而且其自身引力足以支持表面大气层的形成。此外,“Gliese 581g”处于所谓“适居区”的正中,理论上具有孕育生命的绝佳环境。研究人员介绍,由于这颗行星一面长期面光,而另一面长期背光,可以说其表面的气候条件比较稳定,面光区与背光区之间的区域最适宜生命存在与发展。
  加州大学教授史蒂芬·沃格特表示:“我们发现的这颗行星很有可能存在生命迹象。我们花了不算太长的时间便在距地球相对较近的地方发现了这颗行星,这证明这样的星体在宇宙中还有很多。”
  目前已经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总数达700余个,由于定义“类地星球”的标准过窄,大多数星球都被排除在外。www.ufo-1.cn 太阳系探索


美发现最接近地球环境行星 相似度高达89%

哥国现史上最大蛇类巨怪化石 体重1吨长达13米

哥国现史上最大蛇类巨怪化石 体重1吨长达13米

古生物学家在哥伦比亚北部发现有史以来最大的蛇类化石

  今天只有少数蛇类的长度超过9米,但是佛罗里达大学的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古脊椎动物学家Jonathan Bloch,在克利夫兰的古脊椎动物学年会上公布了一个大约生活在六千万年前的巨大蛇类,这个巨大蛇类让它的现代近亲显得更为细小。
  在哥伦比亚北部,Bloch和他的同事在一个化石点发掘了一条古老的蛇类的部份遗骸。Bloch和他的同事测量了这条古老的蛇类的椎骨,发现很多的椎骨都超过了10厘米。这几乎是现在最大的蛇类6米长的水蚺的最大的椎骨的两倍。
  这次发现的巨蛇的肋骨化石都是不完整的,但是依然可以通过骨骼推测出它的大小和粗度。“让它进入你办公室的门都有困难。”Bloch补充说,这些巨大的化石代表一个没有被命名的新种类。
  从零星的遗骸估计蛇类长度是困难的,因为大多动物的椎骨大小不同,没有比例。Bloch和他的同事不能确定他们发掘到的椎骨是不是来自这条蛇的最重的部分,因此他们对这条古老的蛇类的大小和重量的估计是比较保守的最小值。研究人员主张这条古老的蛇类完全伸展开将至少达到12.8米,体重达1.27吨。
  “一个完整椎骨可能让科学家估计出蛇类的最小长度”宾西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的一个进化生物学家S. Blair Hedges说,他确定“这条蛇大于现代所有的蛇类”。现代种类的最大长度记录属于一条10米长的网纹蟒。
  埋藏这条古老蛇类的岩层在大约形成于六千万年前,Bloch说。在相同的地层还挖掘到一种巨大的水生乌龟化石,这种乌龟的壳有2米长,头骨有菜盘大小。到目前为止,古生物学家还没有在这个地层发现任何哺乳动物化石,所以不清楚这条古老的蛇类怎么捕食。www.ufo-1.cn 奇人异事


哥国现史上最大蛇类巨怪化石 体重1吨长达13米

研究显示人类三世同堂历史不过3万年

  3万年前寿命延长导致三世同堂的现象出现,这有助于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壮大   3万年前寿命延长导致三世同堂的现象出现,这有助于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壮大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直到大约3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寿命才延长到可以过上三世同堂的生活。在这之前,孙辈们还没有出生,爷爷便去世了。该项目对300万年间原始人的化石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

  人类学家雷切尔-卡斯帕里表示,通过检查尼安德特人的牙齿记录,她的科研组确定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活到超过30岁",这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

  然而当研究人员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他们发现老年和年轻成人的比例是20比10,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活到见着他们的孙辈出生。科学家总结说,"人类进化后期成人的数量激增",但是目前还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更长的寿命给早期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好处。祖父母不仅增加了群体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而且他们还把传统狩猎技术等"文化知识"传授给后代。

  这些新发现或许还解释了人类数量在减少到不足千人后,是如何迅速增加的。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称,移民欧洲和亚洲的群体一度只有1200人。然而,可能是长寿促使人口迅速增加,人类社会随之发展壮大。


研究显示人类三世同堂历史不过3万年

488个外来物种入侵我国 大危害却并未引起注意

 有些外来物种我们还不认识,不了解。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为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有一个潜伏期,潜伏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大爆发大流行,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个东西挺可怕的。

488个外来物种入侵我国 大危害却并未引起注意

云南昆明,一条被水葫芦堵塞的河道,水葫芦成了当地的“绿色污染物”。

  现在国内入侵物种有多危险?对于这个问题,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的答案很无奈——情况严重,恢复不太乐观。
  “最近一次调查,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王捷说,这个数字显然是保守的,因为“外来入侵物种有一个潜伏期,潜伏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大爆发大流行,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个东西挺可怕的”。
  建预警机制暂无时间表
  东方早报:目前国内外来入侵物种的形势怎么样?
  王捷: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整体形势非常严重,特别是西南地区和沿海地区。互花米草当年引进时,是为了护堤岸的,但是现在已经被引种到其他的地区,包括广西的北海等,互花米草泛滥成灾,影响了当地生活生产,包括影响环境非常严重。
  水葫芦也是作为饲料引进,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它做饲料,但是它现在又到处生长,在南方地区长势非常迅猛,成为了一种“绿色的污染”。此外还有水花生,也是大面积爆发,已经影响当地渔业生产、堵塞水面交通。
  东方早报:入侵物种的主要危害在哪里?
  王捷:入侵物种的主要侵害是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因为入侵以后,会把其他本土的生物多样性破坏,把别的物种生存空间挤压,消灭其他物种。这样使得生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失去了平衡,这是最大的危害!
  第二个危害主要是对农业生产。像紫茎泽兰到处疯长,尤其在农田、房前屋后,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它什么地方都可以长,不怕涝旱。咱们西南地区大旱的时候,它依然生活得有滋有味。而且它的种子随风飘,到处传播,非常容易扩散。所以它对人们的危害比较大。www.ufo-1.cn 地球探索
  另外还有对养殖业、交通的影响也很大。
  归根结底最厉害的,就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自然系统生态遭受破坏后,真正是无法恢复。有些地方遭受入侵后,毫无办法,也只能听之任之。
  举个例子,紫茎泽兰在悬崖峭壁上都能生长,那里人都爬不上去。你要把它灭除掉,人是很难做到的。
  东方早报:目前入侵物种数量具体有多少?
  王捷:现在数据不是特别准确统一,最近一次调查统计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因为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外来物种调查,只有大部分地区的调查。第二,有些外来物种我们还不认识,不了解。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为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有一个潜伏期,潜伏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大爆发大流行,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个东西挺可怕的。
  东方早报:潜伏期会有多长呢?
  王捷:不同的种类,它的潜伏期不一样。比如像薇甘菊,在国内已经潜伏了20年才爆发,爆发后很厉害,铺天盖地,哪里都是。尤其在广东一带,把整个保护区环境破坏得非常严重。这种藤类对树木的绞杀非常厉害。
  东方早报:入侵的途径有哪些?
  王捷:主要是三种途径:一种是人为引进,有意引入;一种是无意引入,常见于旅游者身上沾粘的,传播到另外一个区域落种;还有就是自然传播,像风把种子吹浮。主要是这三种途径。
  东方早报:目前全国有无建立一个预警机制?
  王捷:这类预警机制工作正进行建设,肯定需要法律手段,经过法律途径。现在还没有完整的时间表。
  可把入侵物种变成资源
  东方早报: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困难,是否有防治比较好的案例?
  王捷:我们知道的小龙虾,也是外来入侵物种,现在大家都喜欢吃,而且抓都抓不着,主要是它有利用价值。还有福寿螺也是特殊案例,福寿螺原来也有食用价值,但大家吃后发现会产生其他病,所以也不能吃了,福寿螺又到处开始生长。所以要利用在于它本身经济价值,关键要能利用好。所以如果从经济利用这方面突破,如果能利用,对人就有价值,防治就比较方便。
  东方早报:目前这样有经济价值的突破点是不是比较难找?
  王捷:突破点就是这样的。像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就利用水葫芦,经过生物诱导后变成另外一种水葫芦,紫根水葫芦。这种植物,在蓝藻水域生长,根分泌化感物质可以分解蓝藻,它长大了再把蓝藻分解了,最后再做成有机肥,像这样的案例就非常典型,非常好。
  东方早报:水葫芦方面,滇池目前也在用水葫芦来治理污染,大规模开展,从防治角度是否合理?
  王捷:我觉得紫根水葫芦也许有望成为一种方法。滇池的治理非常难,水六年才循环一次,几乎不动。不流动的水污染以后,再想把它变成清水,是非常困难的。
  应该是这样的,这个事必须得资源化。如果能资源化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随时注意这个方面。把水葫芦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捞出后把它立刻变成有机肥。
  东方早报:资源化的含义?
  王捷:就是把这些物种变成资源,比如小龙虾可以做成食品,就成食品资源。水葫芦可以做成肥料资源,还是要形成利用价值。
  东方早报:近几年物种入侵的频率是怎么样的?
  王捷:这几年入侵的频率是加大!为什么呢?随着经济一体化,交通又非常便利,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物种的迁移比以往要快得多。入侵物种主要靠人类迁移,人类带来的传播要远大于自然的传播。这里有无意识也有有意识的。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之前,最头疼的就是美国白蛾。这种昆虫如果不把它消灭,会影响运动员发挥,因为它有驱光性,当时美国白蛾也是泛滥成灾,这个物种就是无意引入的,通过包装材料,以虫卵带进国内的。
  东方早报:国内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生物入侵的问题?
  王捷:从历史沿革来看,解放初期、改革开放之前,外来入侵物种不是特别明显,危害不是特别大。因为当时,我们情况比较封闭,对外交流较少,几乎都是本地种为主,但也有外来物种。比如当时的金鸡菊,这种物种在河南信阳比较多,这是当时法国传教士带进来的,过了40年漫山遍野都是,但只是限于这个局部。改革开放以前,入侵物种相对比较少。
  改革开放以后,就特别多了。因为我们开放的力度大,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力度,开发以后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外来入侵物种很容易长驱直入。经贸交流、全球一体化、交通的便利,这些都是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条件。
  外来入侵有些是相互引种带来的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相互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入侵,和国界都没有关系。
  游客别带外来物种入境
  东方早报:目前影响、危害比较大的入侵物种有哪些?
  王捷:危害大的有35种,主要是国家2003年发布的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和2010年发布的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都是危害最严重的。
  东方早报:应以什么样的科学态度对待外来物种入侵,民众怎么办?
  王捷:因为目前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宣传还不够,大家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生活中没有意识。包括很多人没意识到,家里的蟑螂也是入侵的危险物种。有些种植园远距离引入一些观赏植物,实际上可能都是不科学、不合时宜的。
  第二点,我们很多政府层面还没有意识到生物入侵可能是未来的第一杀手,而且造成的入侵可能是无法灭除的。
  现在有的地方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上次西南大旱,大部分草都枯死了,只有紫茎泽兰还活着,农民养的羊没有东西吃,只有吃紫茎泽兰。紫茎泽兰有毒,吃了后要喝水,结果一天死了3万头。
  最后,希望旅游者不要有意把外来物种带入,平时百姓也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www.ufo-1.cn 地球探索


488个外来物种入侵我国 大危害却并未引起注意

螺旋星系磁场装配巨大气体催生恒星(图)_科技

[导读]一个螺旋星系的磁场是球形的,但它很可能正在那里进行着装配巨大气体和尘埃云团的工作,进而孵化出一颗颗恒星。

M33螺旋星系磁场可形成恒星

M33螺旋星系磁场可形成恒星

一个螺旋星系的磁场是球形的,但它很可能正在那里进行着装配巨大气体和尘埃云团的工作,进而孵化出一颗颗恒星。

这是对M33——位于三角星座中的一个距离地球约280万光年的螺旋星系——进行的一项新研究的重要结果。

德国海德尔堡市马普学会天文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Hua-bai Li和Thomas Henning发现,位于M33的6个最大型分子云中的磁场与螺旋星系的旋臂排列在一起,这些分子云是由密集的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大型浓缩物,能够形成恒星。

这一发现意味着这些磁场能够帮助形成巨大的云团,并且控制这些云团碎片形成新的恒星。

天文学家指出,尽管这一发现暂时只属于M33,但它很可能会延伸到其他螺旋星系,其中就包括地球所属的螺旋星系——尽管我们从未在它的外面端详过它。

研究人员日前在《自然》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螺旋星系由大量气体、尘埃和又热又亮的恒星所形成,有旋臂结构的扁平状星系。螺旋星系是具有漩涡结构的河外星系。螺旋星系的名称来自于由核球向外成对螺旋在星系盘内延展,并有恒星形成的明亮螺旋臂。

螺旋星系的星系盘外通常会有庞大的球形星系晕包围着,其中主要的成员是年老的第二星族恒星,也有许多被聚集在环绕着星系核的球状星团内。


螺旋星系磁场装配巨大气体催生恒星(图)_科技

美研究人员发现上午吃零食影响节食减肥效果_科技

[导读]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在早餐和午餐间想吃零食往往意味着饮食习惯不健康,上午吃零食影响节食减肥效果。

影响减肥

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疾病预防中心负责人安妮·麦克蒂尔南带领研究人员查看123名超重和肥胖女性的节食减肥数据。这些女性年龄在50岁至75岁间,是一项大型减肥研究的参与者。该项研究同时旨在了解饮食与健身对乳腺癌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123名调查对象中,97%每天吃零食,76%吃零食时间在下午2时至5时30分间,19%在上午10时30分至11时30分间。

上午吃零食的调查对象每天吃零食更频繁。结果显示,上午吃零食的调查对象中,一天吃零食三次乃至更多者的比例达到47.8%;在下午吃零食的调查对象中,这一比例为38.9%。

一年以后,上午吃零食的人平均减重7%,上午不吃零食的人平均减重11%。

变得"盲目"

研究人员在由《美国食物疗法研究协会杂志》网络版发表的报告中写道,早餐和午餐间隔时间相对较短,期间强烈渴望吃零食可能显示饮食习惯欠健康。

"我的每日健康新闻"网站28日援引麦克蒂尔南的话报道,上午吃零食可能是消遣或盲目进食,而非源于真正的饥饿。

报告说,先前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美国人饮食习惯正在发生变化,进食越来越多地受多种诱因影响,而非饥饿一种,人们进食更加频繁,换句话说,进食正变得更"盲目"。

报告说,问题在于,调查对象吃零食并不意味着下一顿正餐摄入食物减少,致使一天摄入热量总数增加。

健康零食

研究人员说,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吃零食不利健康,摄取健康的零食有助节食者抵御饥饿,实现减肥目标。

麦克蒂尔南说:"如果节食者因确实饥饿而吃点儿零食,那么零食可以成为节食者的方法之一。"

本月公布的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与不吃零食者相比,吃零食者摄入的水果和全麦食物更多。调查中,每天吃零食两三次的女性摄入纤维素多于每天只吃一次或不吃零食的女性。与不吃零食的人相比,下午吃零食者摄入水果和蔬菜更多。

研究人员总结说:"实施节食减肥的人应当学习在饮食中加入健康零食。"


美研究人员发现上午吃零食影响节食减肥效果_科技

专家研究显示人类三世同堂历史仅3万年_科技

[导读]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直到大约3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寿命才延长到可以过上三世同堂的生活。

3万年前寿命延长导致三世同堂的现象出现,这有助于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壮大

3万年前寿命延长导致三世同堂的现象出现,这有助于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壮大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直到大约3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寿命才延长到可以过上三世同堂的生活。在这之前,孙辈们还没有出生,爷爷便去世了。该项目对300万年间原始人的化石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

  人类学家雷切尔-卡斯帕里表示,通过检查尼安德特人的牙齿记录,她的科研组确定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活到超过30岁",这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

  然而当研究人员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他们发现老年和年轻成人的比例是20比10,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活到见着他们的孙辈出生。科学家总结说,"人类进化后期成人的数量激增",但是目前还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更长的寿命给早期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好处。祖父母不仅增加了群体的"经济和社会资源",而且他们还把传统狩猎技术等"文化知识"传授给后代。

  这些新发现或许还解释了人类数量在减少到不足千人后,是如何迅速增加的。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称,移民欧洲和亚洲的群体一度只有1200人。然而,可能是长寿促使人口迅速增加,人类社会随之发展壮大。


专家研究显示人类三世同堂历史仅3万年_科技

世界气象组织称拉尼娜现象难撼今年热度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世界气象组织29日在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和该组织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总部同时发布2011年全球气候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尽管今年发生使重要海区变冷的拉尼娜现象,但与其他"拉尼娜年份"相比,今年很可能最热。

  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同时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今年8月以来,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现拉尼娜现象,预计将持续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尽管如此,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说,今年1月至10月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为14.4摄氏度,据测算这一数值高于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长期温度平均值,今年很可能是迄今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年份中最热的一年。在有记录以来的年份热度排行榜上,今年名列第十。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在日内瓦对媒体说:"有充分证据表明全球正在变暖,这种变暖由人类活动造成。"

  这份报告还表明,2011年全球多数地区的地表气温都高于长期平均值。在俄罗斯北部,2011年1月至10月的气温比长期平均值高4摄氏度。中美洲地区经历了140年以来最热的年度。

  今年北极海冰面积大大低于正常水平。截至9月9日,北极海冰面积为433万平方公里,比1979年至2000年的同期平均值低35%,仅比2007年的历史最低纪录稍高。北极海冰的体积下降到4200立方千米,比2010年少380立方千米。

  世界气象组织强调,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2011年全球多处地方发生了极端气候导致的灾害,其中主要包括欧洲春季大旱,非洲东部"旱涝急转",东南亚、南亚和中南美洲洪涝灾害,巴西出现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在全球最热年份榜单上,前13位都出现在过去15年中。


世界气象组织称拉尼娜现象难撼今年热度

雪龙号抵达南极中山站附近

  新华网"雪龙"号11月29日电(记者黄小希)经过10多个小时的破冰航行,"雪龙"号科考船于当地时间29日15时左右(北京时间29日18时左右)停靠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第28次南极科考队中山站卸货工作即将展开。

  "雪龙"号于当地时间29日凌晨3时40分左右(北京时间29日6时40分左右)抵达南纬69度附近的路缘冰区域,目前停靠位置距离中山站约11公里。自27日驶入浮冰区以来,"雪龙"号一直努力避免低速度、高负荷引起的主发动机超负荷。与此同时,"雪龙"号采取"欺软怕硬"的方法,尽量挑选浮冰较薄地带和浮冰之间的"水塘"曲折前行。29日进入陆缘冰区域后,"雪龙"号开始"硬碰硬"地破冰前进。

  陆缘冰是指位于极地大陆边缘、与大陆相连的浮动冰层。"雪龙"号科考船船长沈权说,今年南极陆缘冰的冰情与往年同期相比较为严重,冰厚约1.6米,冰上还有0.6米厚的积雪。此次"雪龙"号借用了南极印度考察站此前租用俄罗斯破冰船开辟的航道,但即便如此也相当困难。在行进过程中,"雪龙"号时常需要停船、倒退,再加速向前冲击。

  "三方阻力阻碍了'雪龙'号正常前进,"沈权告诉记者。船头的浮冰碎雪、航道两旁堆积起来的冰雪以及前方重新凝结成片的冰层都对船只航行构成阻力,以15节全速航行的"雪龙"号实际前进速度仅6节左右(1节航速约合每小时1.852公里),"但有现成航道可以利用,已为尽可能接近中山站提供了便利"。

  "雪龙"号将根据中山站第27次越冬队提供的情况,确定具体卸货地点。目前在"雪龙"号上的第28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李院生说,中山站卸货是第28次南极科考队总体任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昆仑站队能否按时前往内陆冰盖地区,中山站能力建设项目能否按时全面展开,南极夏季科考工作能否有序推进。第28次南极科考队已成立中山站卸货现场指挥部,制定了具体卸货方案。

  "雪龙"号原计划于12月3日抵达中山站附近区域,由于穿越西风带和在南极陆缘冰区域破冰航行较为顺利,得以提前抵达该区域。


雪龙号抵达南极中山站附近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三号

  中新网太原11月30日电 (张利文)北京时间11月30日凌晨2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十三号"成功送入太空。

  "遥感卫星十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生产,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承担此次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2次航天飞行。(完)


中国成功发射遥感卫星十三号

环保部:488个外来物种已入侵我国

  有些外来物种我们还不认识,不了解。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为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有一个潜伏期,潜伏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大爆发大流行,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个东西挺可怕的。

  早报记者 龙毅

云南昆明,一条被水葫芦堵塞的河道,水葫芦成了当地的云南昆明,一条被水葫芦堵塞的河道,水葫芦成了当地的"绿色污染物"。

  现在国内入侵物种有多危险?对于这个问题,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的答案很无奈——情况严重,恢复不太乐观。

  "最近一次调查,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王捷说,这个数字显然是保守的,因为"外来入侵物种有一个潜伏期,潜伏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大爆发大流行,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个东西挺可怕的"。

  建预警机制暂无时间表

  东方早报:目前国内外来入侵物种的形势怎么样?

  王捷: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整体形势非常严重,特别是西南地区和沿海地区。互花米草当年引进时,是为了护堤岸的,但是现在已经被引种到其他的地区,包括广西的北海等,互花米草泛滥成灾,影响了当地生活生产,包括影响环境非常严重。

  水葫芦也是作为饲料引进,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它做饲料,但是它现在又到处生长,在南方地区长势非常迅猛,成为了一种"绿色的污染"。此外还有水花生,也是大面积爆发,已经影响当地渔业生产、堵塞水面交通。

  东方早报:入侵物种的主要危害在哪里?

  王捷:入侵物种的主要侵害是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因为入侵以后,会把其他本土的生物多样性破坏,把别的物种生存空间挤压,消灭其他物种。这样使得生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失去了平衡,这是最大的危害!

  第二个危害主要是对农业生产。像紫茎泽兰到处疯长,尤其在农田、房前屋后,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它什么地方都可以长,不怕涝旱。咱们西南地区大旱的时候,它依然生活得有滋有味。而且它的种子随风飘,到处传播,非常容易扩散。所以它对人们的危害比较大。

  另外还有对养殖业、交通的影响也很大。

  归根结底最厉害的,就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一旦破坏,难以恢复,甚至无法恢复。自然系统生态遭受破坏后,真正是无法恢复。有些地方遭受入侵后,毫无办法,也只能听之任之。

  举个例子,紫茎泽兰在悬崖峭壁上都能生长,那里人都爬不上去。你要把它灭除掉,人是很难做到的。

  东方早报:目前入侵物种数量具体有多少?

  王捷:现在数据不是特别准确统一,最近一次调查统计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因为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外来物种调查,只有大部分地区的调查。第二,有些外来物种我们还不认识,不了解。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为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有一个潜伏期,潜伏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大爆发大流行,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这个东西挺可怕的。

  东方早报:潜伏期会有多长呢?

  王捷:不同的种类,它的潜伏期不一样。比如像薇甘菊,在国内已经潜伏了20年才爆发,爆发后很厉害,铺天盖地,哪里都是。尤其在广东一带,把整个保护区环境破坏得非常严重。这种藤类对树木的绞杀非常厉害。

  东方早报:入侵的途径有哪些?

  王捷:主要是三种途径:一种是人为引进,有意引入;一种是无意引入,常见于旅游者身上沾粘的,传播到另外一个区域落种;还有就是自然传播,像风把种子吹浮。主要是这三种途径。

  东方早报:目前全国有无建立一个预警机制?

  王捷:这类预警机制工作正进行建设,肯定需要法律手段,经过法律途径。现在还没有完整的时间表。

  可把入侵物种变成资源

  东方早报: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困难,是否有防治比较好的案例?

  王捷:我们知道的小龙虾,也是外来入侵物种,现在大家都喜欢吃,而且抓都抓不着,主要是它有利用价值。还有福寿螺也是特殊案例,福寿螺原来也有食用价值,但大家吃后发现会产生其他病,所以也不能吃了,福寿螺又到处开始生长。所以要利用在于它本身经济价值,关键要能利用好。所以如果从经济利用这方面突破,如果能利用,对人就有价值,防治就比较方便。

  东方早报:目前这样有经济价值的突破点是不是比较难找?

  王捷:突破点就是这样的。像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就利用水葫芦,经过生物诱导后变成另外一种水葫芦,紫根水葫芦。这种植物,在蓝藻水域生长,根分泌化感物质可以分解蓝藻,它长大了再把蓝藻分解了,最后再做成有机肥,像这样的案例就非常典型,非常好。

  东方早报:水葫芦方面,滇池目前也在用水葫芦来治理污染,大规模开展,从防治角度是否合理?

  王捷:我觉得紫根水葫芦也许有望成为一种方法。滇池的治理非常难,水六年才循环一次,几乎不动。不流动的水污染以后,再想把它变成清水,是非常困难的。

  应该是这样的,这个事必须得资源化。如果能资源化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随时注意这个方面。把水葫芦控制在一定区域内,捞出后把它立刻变成有机肥。

  东方早报:资源化的含义?

  王捷:就是把这些物种变成资源,比如小龙虾可以做成食品,就成食品资源。水葫芦可以做成肥料资源,还是要形成利用价值。

  东方早报:近几年物种入侵的频率是怎么样的?

  王捷:这几年入侵的频率是加大!为什么呢?随着经济一体化,交通又非常便利,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物种的迁移比以往要快得多。入侵物种主要靠人类迁移,人类带来的传播要远大于自然的传播。这里有无意识也有有意识的。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之前,最头疼的就是美国白蛾。这种昆虫如果不把它消灭,会影响运动员发挥,因为它有驱光性,当时美国白蛾也是泛滥成灾,这个物种就是无意引入的,通过包装材料,以虫卵带进国内的。

  东方早报:国内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生物入侵的问题?

  王捷:从历史沿革来看,解放初期、改革开放之前,外来入侵物种不是特别明显,危害不是特别大。因为当时,我们情况比较封闭,对外交流较少,几乎都是本地种为主,但也有外来物种。比如当时的金鸡菊,这种物种在河南信阳比较多,这是当时法国传教士带进来的,过了40年漫山遍野都是,但只是限于这个局部。改革开放以前,入侵物种相对比较少。

  改革开放以后,就特别多了。因为我们开放的力度大,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力度,开发以后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外来入侵物种很容易长驱直入。经贸交流、全球一体化、交通的便利,这些都是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条件。

  外来入侵有些是相互引种带来的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相互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入侵,和国界都没有关系。

  游客别带外来物种入境

  东方早报:目前影响、危害比较大的入侵物种有哪些?

  王捷:危害大的有35种,主要是国家2003年发布的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和2010年发布的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都是危害最严重的。

  东方早报:应以什么样的科学态度对待外来物种入侵,民众怎么办?

  王捷:因为目前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宣传还不够,大家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生活中没有意识。包括很多人没意识到,家里的蟑螂也是入侵的危险物种。有些种植园远距离引入一些观赏植物,实际上可能都是不科学、不合时宜的。

  第二点,我们很多政府层面还没有意识到生物入侵可能是未来的第一杀手,而且造成的入侵可能是无法灭除的。

  现在有的地方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上次西南大旱,大部分草都枯死了,只有紫茎泽兰还活着,农民养的羊没有东西吃,只有吃紫茎泽兰。紫茎泽兰有毒,吃了后要喝水,结果一天死了3万头。

  最后,希望旅游者不要有意把外来物种带入,平时百姓也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环保部:488个外来物种已入侵我国

陕西发现7.4米中国最大肉食恐龙足迹_科技

[导读]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考古学家宣称,在陕西省商洛市邵涧村发现了恐龙足迹,为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最大的肉食恐龙足迹之一。

留下足迹的巨齿龙

留下足迹的巨齿龙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长度超过50厘米的大型兽脚类足迹,仅有内蒙古查布地区的一例,长度约58.2厘米。此次我们描述的邵涧标本长达57.5厘米,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肉食恐龙足迹之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教授胡松梅说。

"经计算,我们推断出留下邵涧恐龙足迹的恐龙体长至少7.4米,这个长度已经逼近巨盗龙的体长。这表明早白垩世的陕西中南部亦存在大型的兽脚类恐龙。"研究者之一邢立达说。

距今1亿年前的商洛地区属于下白垩统东河群沉积,初步调查已经在此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这表明此地在史前曾经是温暖潮湿、河道密布、非常适合恐龙居住的地方。此次发现为将来在该地区相关地层中寻找恐龙骨骼化石提供了依据。

据刑立达等人介绍,邵涧恐龙足迹标本经鉴定归于巨齿龙足迹。

恐龙足迹专家、波兰地质研究所教授杰尔林斯基对此发现发表评论说:"商洛地区发现的大型兽脚类恐龙足迹令人震撼,如此大型的恐龙足迹并不多见,我很期待下一步的研究与对比。"


陕西发现7.4米中国最大肉食恐龙足迹_科技

“雪龙”号进入南极圈 开始“破冰”前行(图)_科技

[导读]南极圈指南纬66度33分纬线圈。它是南半球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北的界线,也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北京时间27日21时28分,"雪龙"号科考船从南纬63度27分、东经77度30分位置进入浮冰区

船时28日13时35分左右(北京时间28日16时35分左右),"雪龙"号科考船越过南纬66度33分纬线,进入南极圈

"雪龙"号科考船进入南极圈

据介绍,南极圈指南纬66度33分纬线圈。它是南半球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最北的界线,也是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南极圈以南的区域,阳光斜射,虽然有一段时间太阳总在地平线上照射,但正午太阳高度角很小,因而获得的太阳热量少,为南寒带。"进入南极圈,才意味着真正走进南极。"船长沈权说。

  • 1
  • 2
  • 上一页
  • 下一页

"雪龙"号进入南极圈 开始"破冰"前行(图)_科技

研究显示称8个月婴儿就希望见到“惩恶扬善”_科技

[导读]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即便是只有8个月大的婴儿,也希望看到不良行为受到惩罚,不希望看到有人做出违背社会公益的行为。

综合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任海军、驻多伦多记者马丹报道,美国和加拿大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即便是只有8个月大的婴儿,也希望看到不良行为受到惩罚,不希望看到有人做出违背社会公益的行为。这项研究表明,人类开始进行复杂的社会评判的时间之早"令人惊讶"。

美国耶鲁大学、坦普尔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动物造型的手偶模拟各种情景,同时测试100名8个月大婴儿的反应。婴儿们首先观看一些手偶对其他手偶做出正面或负面的行为,然后看到另一批手偶给"好的"手偶送玩具(类似一种奖励),或从"坏的"手偶那里拿走玩具(类似一种惩罚)。研究人员随后要求婴儿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手偶,结果婴儿们选择最多的是对"坏"手偶进行惩罚的手偶。

在另外一项有64名21个月大婴儿参与的实验中,手偶们要么帮助过其他手偶,要么伤害过其他手偶。研究人员让婴儿们选择是拿玩具奖励某个手偶还是拿走玩具惩罚这个手偶。结果显示,大部分婴儿选择奖励"好"手偶,惩罚"坏"手偶。

"这项研究有助于回答困扰了进化心理学家数十年的问题,"领导研究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基利·哈姆林表示,"这些发现表明,早在8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就会关注会给我们带来威胁的人,并希望反社会行为得到管理。"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最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研究显示称8个月婴儿就希望见到"惩恶扬善"_科技

日本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甘草药用成分遗传基因_科技

[导读]日本大阪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中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植物甘草制造药学成分的遗传基因,并成功生产了甘草的药学成分。

日本大阪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中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植物甘草制造药学成分的遗传基因,并成功生产了甘草的药学成分。

甘草的药学成分具有增强肝脏机能以及抗炎症等作用,也是各种中药的"药引子"。在日本,除了医药品之外,在210种中药处方中约70%具有甘草成分配方。中国等国家主要依靠野生甘草。

研究小组发现,有两个遗传基因参与了合成甘草的医药成分甘草次酸。他们把这个遗传基因与同是豆科植物的莲花中抽取的酶组合,成功生产出了甘草次酸。研究负责人中村俊哉教授认为,该研究可能应用于工业生产甘草药用成分。他们计划今后提高生产量,同时还将对大豆等其他植物进行实验,研究应用的可行性。

研究成果发表于11月2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植物细胞》电子版。


日本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甘草药用成分遗传基因_科技

考古专家发现元上都堪称“古老的生态城市”_科技

[导读]元上都的城址选择和规划设计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都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堪称一座"古老的生态城市"。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专家近期对元上都遗址考古研究发现,元上都的城址选择和规划设计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都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堪称一座"古老的生态城市"。

元上都又称滦京、上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的金莲川草原闪电河北岸。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表示,元上都选址于广阔的金莲川草原,这里河山相映、景色优美,而且都城的建设随形就势,没有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有关元上都的史料和诗词,就生动记录了元上都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情景。元代文人王恽称赞上都城"龙岗蟠其阴,滦水迳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元朝诗人萨都剌在《上京即事五首》中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诗句,这也是对元上都美景的形象描写。

李艳阳说,元上都在修建伊始,就十分注重都城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城中既有宏伟宫殿、皇家苑囿,又有毡帐穹庐和成片的草地、湖泊,城外还有广阔的关厢区,使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样的布局规划充分体现了都城与草原和谐相处、互为表里的理念,这是人类城市文明进程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创举。

此外,元上都的建设规划改变了以往都城高墙壁垒、与周围自然环境隔绝的规划布局,形成了"建设在草原上的城市,又与草原融为一体"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考古专家发现元上都堪称"古老的生态城市"_科技

澳门12月10日将现月全食 或可见“红月亮”_科技

[导读]澳门将于12月10日出现月全食,如若天色良好,市民望向目睹满月时"红月亮"及旁边出现繁星点点的景象,整个过程将持续近6小时。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记者28日从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获悉,澳门将于12月10日出现月全食,如若天色良好,市民望向目睹满月时"红月亮"及旁边出现繁星点点的景象,整个过程将持续近6小时。

气象局称,是次月全食澳门全程可见,全部过程将近6小时,全食过程分别自晚上10时6分开始,至10时57分结束。

据介绍,与日全食不同,由于太阳光会被地球大气层折射而投影到月球上,所以月全食时月亮不会完全消失,此时从地球上看月亮,会呈现暗红色,如若天色情况良好,市民望向东面夜空可同时目睹满月时"红月亮"及旁边出现繁星点点的景象。

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民署及科学馆在月食当晚将举办月全食观赏系列活动,在大潭山、科学馆及水塘步行径等备有天文望远镜让市民更清晰观赏月全食。


澳门12月10日将现月全食 或可见"红月亮"_科技

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

业余摄影家拍下“另一个太阳系”照片

"另一个太阳系"的照片罗尔夫·奥尔森罗尔夫·奥尔森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7日报道,新西兰一名业余摄影家日前使用微型望远镜,在自家后院中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的照片。

  这名业余摄影师名叫罗尔夫·奥尔森(Rolf Olsen),他日前公布了拍摄到的一个年轻星系的照片,碎片和尘埃形成的圆盘围绕这个星系的中心——绘架座β星(Beta Pictoris)旋转。这个星系的年龄只有约1200万年,距离我们的太阳系6000万光年。

  绘架座β星周围的圆盘物质早已经被大型天文台拍到,奥尔森是第一个去掉恒星眩光拍摄到星系内情况的人。奥尔森拍摄了50张该星系的照片,然后用照片编辑软件对星系图进行了整理。(杨柳)


业余摄影家拍下"另一个太阳系"照片

每日卫星照:智利阿塔卡马盐水湖(图)

每日卫星照:智利阿塔卡马盐水湖每日卫星照:智利阿塔卡马盐水湖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今日公布了一张卫星照片,展示了智利阿塔卡马盐水湖的景象。

  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也许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该地区雨水稀少,偶尔也有降水,而降水往往会改变该地区的地貌。

  在阿塔卡马地区有一个盐滩,或者说一个干盐湖,叫阿卡塔马盐水湖。这是一幅阿塔卡马盐水湖地区的伪色照片,是美国宇航局地球资源卫星7号于2002年21日拍摄的。红色代表植被,在春季很繁茂,点缀着这个盐场的北缘。附近的是植被相对较稀疏的区域,呈棕褐色。

  虽然海拔较高,但阿卡塔马盐水湖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死谷(Death Valley)一样,坐落在群山之间。这个地区少量的降雨往往流进附近的山谷,形成了一个冲击扇。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阿卡塔马盐滩是一个年轻的动态系统。阿塔卡马盐水湖一带偶尔也会发生洪水,洪水携带碎石、沙子、泥土和盐份。像碎石和沙粒这样的重物质往往很快沉淀,而泥土和盐分则一路流向盐水湖。

  因为阿卡塔马盐滩缺少排水系统,洪水只能蒸发。当水被蒸发时,盐分留下了,形成盐结壳。照片中斑驳的淡蓝色代表表层的盐结壳。

  盐水湖周边的白色代表一个由泥土和富含碳盐酸的物质构成的地带。而在盐水湖的东北边,白色代表另外一些东西:覆盖在火山峰上的积雪和冰层。火山岩石和土壤呈鲜橙色到黄棕色。在盐水湖周围,绿色代表岩石。蓝色代表古老的沉积岩和火成岩。

  阿卡塔马盐水湖现在正在进行盐开采,而且它的地下卤水还有出产锂的潜力。

  (德生)


每日卫星照:智利阿塔卡马盐水湖(图)

科学家研发出新“基因捕获技术”

  本报深圳11月28日电 (记者刘传书)今天,华大基因和罗氏公司联合宣布已成功研发出全新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区域基因捕获技术,该技术突破了常规扩增和捕获方法的瓶颈,首次实现了对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区域的高度覆盖。此技术和新一代高通量技术的完美结合,将有助于科研人员从基因水平深入探究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区域相关疾病的病因及遗传机制,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该区域包含约150个可表达基因,其基因密度(37个/Mb)是全基因组平均基因密度(7个/Mb)的5倍,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复杂的多态性区域。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广泛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在免疫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已发现包括自身免疫疾病、癌症、多种复杂疾病等至少百余种疾病均与此区域的多态性位点及变异相关。此外,该区域的多样性被认为与进化的多样性有关,加上其存在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遗传的现象,因此还常被用于群体进化、亲子鉴定和移植配型等研究。

  华大基因研究人员蒋慧介绍,全新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区域序列捕获技术,主要集中在探针设计和捕获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对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区域的覆盖度和捕获效率,可覆盖高达97%以上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区域,并且对信使核糖核酸区域更是实现了几乎100%的覆盖。此外,该技术还可实现多样品的有效捕获,极大地节约了研究成本。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高效结合,将为人类疾病及医药研发等相关领域带来更多新的发现。


科学家研发出新"基因捕获技术"

老鹰卡上飞奔汽车毫发无损(图)

美国一只老鹰撞上以时速96公里飞奔中的汽车,并卡在前部进气栅处 美国一只老鹰撞上以时速96公里飞奔中的汽车,并卡在前部进气栅处 车主和汽车维修工将这只鹰解救出来后,竟发现它毫发无伤 车主和汽车维修工将这只鹰解救出来后,竟发现它毫发无伤

  中新网11月28日电 据外媒27日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只鹰迎头撞上了时速96公里飞奔中的汽车,并卡在汽车进气栅里面,只有翅膀和一只爪子露在外面。大家都以为它必死无疑,但这只鹰却毫发无伤,一根羽毛都没掉。

  车主怀特海德说:"以前,无论什么鸟儿撞上车都必死无疑。它卡在了里面,但没想到它竟然还在动。我能看见它在眨眼。"

  经过一番努力,车主和汽车维修工将这只鹰从进气栅中解救出来。令大家惊讶的是,鹰的羽毛一根没掉,也没受到任何伤害。怀特海德已经将其送到兽医处,兽医称这只鹰经过休养,不日将恢复健康。


老鹰卡上飞奔汽车毫发无损(图)

美国出现新型猪流感病毒人传人病例

  中新网11月29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美国疾病管制暨预防中心(CDC)证实,源自猪的流感病毒已出现人传人病例,患者为艾奥瓦州的3名儿童。世界卫生组织(WHO)高级官员表示,流感专家正加速准备应对计划。

  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引述WHO卫生安全与环境助理秘书长福田敬二博士的说法指出,发生在美国部分地区的猪传人病例,专家"正在研究若疫情扩散、需做出全球性因应时,需有何作为"。

  美国7月传出首例之后,缅因州、 印第安纳州、宾州以及艾奥瓦州已有10起确诊病例,但在艾奥瓦州的3名病童传染途径却是人传人。

  根据CDC报告,艾奥瓦州3名病童为轻症。夏夫纳指出,这种病毒似乎用标准抗病毒药物即可治疗。

  范德比大学医学院教授夏夫纳说,今年发生的10起H3N2病例,虽然疫情已在美国扩散,不过这并非表示疾病"丛集"或爆发。10名H3N2感染者中除1人为58岁以外,其余皆为10岁以下儿童。


美国出现新型猪流感病毒人传人病例

40亿年后人类或移居土卫六 称其为最宜居外星_科技

[导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对多个可能宜居的行星和卫星进行综合评估发现,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被评为最宜居的外星世界。40亿年后,人类可能有条件移居到该星球。

40亿年后,人类可能有条件移居到该星球

40亿年后,人类可能有条件移居到该星球

  据报道,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对多个可能宜居的行星和卫星进行综合评估发现,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被评为最宜居的外星世界。40亿年后,人类可能有条件移居到该星球。

  土星最大卫星宜居度最高

  科学家用两个指数来区分星球的宜居性。行星宜居度指数用来评估星球表面究竟是岩质的还是冰冻的、星球是否有大气层、是否有磁场等。化学因素也是行星宜居度指数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是否存在有机化合物等。

  而与地球相似度指数则考虑一组完全不同的因素,该指数考虑的因素包括星球大小、密度以及与主恒星的距离等。

  根据行星宜居度指数的评估结果,行星宜居度指数最高的当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其后分别是火星和木星的卫星木卫二。

  在太阳系外,与地球相似度指数最高分者为Gliese·581g行星。它与地球之间显示出非同一般的"亲缘关系"。例如其质量约为地球的3-4倍,运行周期为37天,有着与太阳系极为相似的近圆轨道。

  土卫六上或有生命存在

  土卫六是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距离地球约35亿公里,于1655年被发现。

  土卫六是太阳系唯一一个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但大气温度比地球低200℃,其表面有山脉、湖泊和河流,被科学家称为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星体。

  研究成果论文联合作者、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马库奇博士指出,尽管土卫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围绕恒星运动的行星,但宜居性本身的概念很宽泛,也不仅限于是否有水,是否围绕恒星运动。

  土卫六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由甲烷构成,甲烷在土卫六上扮演的角色和水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相同。此前就有科学家宣称,土卫六上有生命存在。从他们发现的线索来看,原始的外星生命在土卫六的大气层中呼吸,以卫星表面的甲烷为食。这一惊人发现来自一枚绕其轨道运行的宇宙探测器。

  科学家认为,当太阳不断膨胀最终吞没地球时,气温升高的土卫六上将具备人类生存的理想条件。英国开放大学教授约翰·恰尔内茨基说:"我们认为,生命形成的化学成分已经有了,只需更高温度来启动程序。再过40亿年,当太阳膨胀成一颗红巨星时,土卫六上可能会是天堂。"


40亿年后人类或移居土卫六 称其为最宜居外星_科技

冥王星冰封地表下或存巨型海洋(图)

示意图:2015年,新地平线号探测器抵达冥王星系统展开科学考察,此次考察所获取的数据将帮助科学家们判断冥王星的地下是否存在一个海洋  示意图:2015年,新地平线号探测器抵达冥王星系统展开科学考察,此次考察所获取的数据将帮助科学家们判断冥王星的地下是否存在一个海洋土卫二上喷发的土卫二上喷发的"温泉",科学家么认为在冥王星上夜很有可能存在类似的现象这是哈勃空间望远镜从地球轨道上拍摄的高分辨率冥王星图像,图像覆盖了冥王星各个经度区,从而完成对其全球的成像。从图像上无法分辨出山脉和其他地形细节,因为冥王星很小,并且距离极其遥远。当2015年薪地平线号飞临冥王星附近时,它将获取分辨率高达80米的图像资料  这是哈勃空间望远镜从地球轨道上拍摄的高分辨率冥王星图像,图像覆盖了冥王星各个经度区,从而完成对其全球的成像。从图像上无法分辨出山脉和其他地形细节,因为冥王星很小,并且距离极其遥远。当2015年薪地平线号飞临冥王星附近时,它将获取分辨率高达80米的图像资料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现在美国宇航局的"新地平线"号冥王星-柯伊伯带探测器正在高速飞向它的目的地,当2015年最终抵达时,它拍摄的图像将帮助科学家们最终确定在冥王星冰封的地表之下是否存在着一个液态海洋。根据最新的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冥王星地下存在液态海洋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为探测器提供了一些用于现场判定这种可能性的一些地表特征供参考。

  冥王星的地表被一层薄薄的固态氮冰覆盖,其下方还有一层水冰。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行星科学家古莱姆·罗布奇恩(Guillaume Robuchon)和弗朗西斯·尼莫(Francis Nimmo)希望找出线索以便判定冥王星的地表之下是否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海洋。现在,他们需要设想假如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地下海洋,在冥王星的地表之上应当会有哪些可以借以进行判断的线索。他们对冥王星的热演化模型和它的冰壳行为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这样一个地下海洋的存在可能会对地表环境产生的影响。

  搜寻表面

  讽刺的是,最容易进行判断的一点是对这一设想的否定判决。当一个球形物体自转时,离心力会让物质显示出逐渐向其赤道地区靠拢的趋势,从而是物体呈现赤道地区略微突起的形状。如果冥王星内部真的存在一个地下海洋,由于冰会流动,它会削减这种突起效应。并且冥王星在形成初期的自转速度要比现在快得多,如果冥王星快速自转时代形成的明显突起至今仍然保留着,那么很明显,它并没有显示出冰地流动性导致的突起削减效应,那么也就说明冥王星的地下没有这样一个海洋。

  尼莫说:"如果这样一个突起存在,它的高度应当为10公里左右,因此应当非常容易被探测到。"对此,新地平线探测器项目科学家海尔·韦佛(Hal Weaver)表示同意,他说:"新地平线探测器的成像系统将能非常精确地确定出冥王星的形状。

  新地平线探测器于2006年发射升空,将于2015年4月份抵达冥王星。除了对冥王星的地形进行精确勘察之外,它还将探测冥王星的温度,大气成分以及冥王星附近空间的太阳风活动特性等相关数据。冥王星的地表特征以及化学组成也将是重点考察的目标。这些考察获得的数据将为科学家们判断其地下物质组成提供依据。

  冥王星形成至今温度不断变化,相应地,它的体积也不断发生变化。这样的结果便是其地表将出现诸多开裂或聚合带,这是地表应力积累的表现。对这些地表应力作用特征的考察将帮助我们了解其地下的有关信息。由于冥王星冰壳的膨胀和收缩会产生热量,从而让其地下存在液态水成为可能。这种地表裂隙甚至可能纵贯全球,而非仅仅分布在局部地区。

  不过这些想法都是在理想状态下才能得到确证,因为此次的新地平线探测器并不能完成对整个冥王星表面的测绘工作。由于轨道设计上面临的巨大困难,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将仅仅从冥王星附近高速飞过,不过成像工作在接近冥王星之前3个月便将全面展开。

  韦佛表示:"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将拍摄冥王星表面所有被阳光照亮的部分。但是仅有当探测器经过时恰好正对着镜头的那一部分区域将可以获取高分辨率图像。"

  对冥王星的最高清晰度成像性能可以达到每像素62米,当新地平线号探测器抵近到距离这颗矮行星表面不足12.5万公里时可以达到这样的分辨率。其他在更远距离上拍摄的图像,尽管分辨率要低一些,但是仍然要比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最高质量图像要清晰10倍以上。地表大约超过80米的突起或凹陷都将可以被分辨出来。

  其它可能会遭遇的发现还包括类似在土卫二以及海卫一上所观察到的那种"太空间歇泉"喷发现象。

  矮行星上的水

  冥王星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比地球远40倍以上,在这样一个遥远寒冷的微小星球上,似乎并不是一个寻找海洋存在的好地方,即便是在地下也是一样。但是冥王星内部产生的热量却有可能帮助融化冰雪,让海洋的存在变的可能。

  冥王星内部的主要能源来自其岩石内核,其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逐渐衰变,产生热量。其中钾元素尤其关键,科学家们认为冥王星的内核如果含有足够数量的钾同位素将导致上覆的冰层出现融化。

  这种情况看起来还是很有希望的:计算显示融化冰层所需的放射性钾元素丰度大约仅需早期太阳系形成的陨石中丰度的1/10左右。尼莫表示:"我认为冥王星很有可能在其内部保存有足够量的放射性钾,其衰变产热允许其保有一个地下海洋。"

  对海洋的存在产生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冰的粘滞性,也就是冰的流动性。如果冰层的粘滞性较小,它就会消耗掉从内部传导出来的热量,最终导致形成的地下海洋冰封;相比之下,如果冰层比较坚固,粘滞性较大,那么它就将能比较好地保存内部传导出来的热量。

  根据模型计算,科学家们认为这样一个位于冰层下方的地下海洋的深度大约有100英里(约合165公里),而其上覆的冰层厚度也大致相当。

  扩展宜居带范围

  科学家们一直以来将液态水视作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过去对宇宙中生命线索的追寻在实质上都是对水的寻找。我们考察其他恒星的周遭环境,并根据液态水能够稳定存在的温度范围划定了所谓的"宜居带"。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太阳系中,已经有证据表明液态水并非仅仅存在于我们所划定的"宜居带"之中。木星的三颗卫星——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都显示出其地下存在液态水海洋的线索,而土星最大的卫星—— 土卫六也显示相似的迹象。不过尼莫认为在冥王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认为构成生命所必须的有机物质在这里非常缺乏。

  然而,一旦我们证明冥王星的地下确实存在一个巨型海洋,那么久有理由认为其他在柯伊伯带运行的冰冻天体上夜有可能存在着相似的现象,这也就大大扩展了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是"宜居"的定义范围。

  尼莫说:"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一些其他柯伊伯带天体地下也会存在海洋,因为它们的体积几乎和冥王星一样大。"并且在这些天体上可能不仅存在和冥王星上类似的地下海洋,同时也具备冥王星所缺乏的构成生命的一些关键性化学元素环境。(晨风)


冥王星冰封地表下或存巨型海洋(图)

20光年外发现迄今最类似地球系外行星(图)

这颗系外行星距离地球约20光年这颗系外行星距离地球约20光年如果将其轨道放置到太阳系内,其轨道将落在金星轨道外侧如果将其轨道放置到太阳系内,其轨道将落在金星轨道外侧示意图:这颗系外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示意图:这颗系外行星上可能存在液态水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有科学家指出,我们将搜寻外星生命的眼光局限在寻找和地球生命相类似的生命方面将可能将一些潜在的外星生命形式排除在外  有科学家指出,我们将搜寻外星生命的眼光局限在寻找和地球生命相类似的生命方面将可能将一些潜在的外星生命形式排除在外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科学家们近日研究发现了一颗迄今在环境条件上和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不禁让人们对于那里是否存在生命充满期待。

  这颗系外行星位于天枰座,距离地球约198万亿公里(约合20光年),名为Gliese 581g。其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围绕其中央母恒星的运行距离不近也远,恰好位于所谓的"宜居带"当中。"宜居带"是指距离某一恒星的距离恰好允许其表面温度处在让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的范围。这项研究是科学家们利用美国夏威夷凯克望远镜历时超过10年得到的成果。这意味着这颗系外行星是迄今人们发现的和地球最为类似的星球。

  如果用一种被称之为"地球相似指数"(Earth Compatibility Index)来表示一颗星球和地球之间的相近程度,并且以地球本身作为1,那么火星的这一指数为0.7,而Gliese 581g则高达0.89。

  但是美国的很多专家依旧认为,考虑到地表环境以及关键化学作用发生的可能性,土星的卫星土卫六(Titan)才是迄今发现的最可能支持生命生存的星球。这一小组由来自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和华盛顿卡内基学院的科学家们组成,他们花费11年时间在夏威夷,使用这里的10米口径凯克-1巨型望远镜加装HIRES光谱仪进行旨在寻找系外行星的研究工作。

  史蒂芬·沃格特(Steven Vogt)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教授,也是这项名为"利克-卡内基系外行星巡天"的探测项目的领导人之一,他说:"我们的发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证明这是一颗潜在的可居住星球。"他说:"我们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探测到这样一颗行星,并且这颗行星距离我们如此之近,这些事实证明这样的行星可能非常普遍。"研究小组已经将他们的相关发现的论文递交《天体物理学杂志》发表。

  这一论文中报告了在红矮星Gliese 581周围新发现两颗行星的消息。这让围绕这颗红矮星运行的行星数量达到6颗,这是太阳系之外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行星系。和我们的太阳系一样,Gliese 581星系中的行星运行轨道也接近圆形。根据研究结果,行星Gliese 581g的质量约为地球的3~4倍,围绕中央恒星的运行周期大约为37天。其质量数据暗示这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因而拥有固体的表面,并且其质量提供的引力场将足以保持一个可观的大气层。

  Gliese 581之前已经被发现有两颗行星恰好位于其宜居带的两侧边缘地带,一颗位于内侧边缘(编号为c),这里温度太高了,另一颗则位于外侧边缘(编号为d),这里温度太低了。

  有很多天文学家认为Gliese 581d还是有可能具备宜居条件的,只要它能拥有一个浓密的大气层的话,但是另外一些专家则对此持保留态度。然而这颗新发现的编号为g的行星,则恰好落在宜居带的中央位置,温度不高不低。除此之外,这颗行星处于潮汐锁定之中,这就一位着它有一面永远朝向它的"太阳",而另一面则永远处于背阴面,因而其表面的温度也会差异巨大。沃格特表示,这样的结果是让这颗行星的表面气候处于一种有规则的模式之中。这颗星球上最宜居的地带将是位于黑夜和白天交接的晨昏线附近。

  目前,天文学家们正在考虑扩大宜居带定义的范围,增加作为判定条件的依据,以便尽可能不会将一些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排斥在探索范围之外。专家表示目前人们已经发现了700多颗系外行星,但是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位于宜居带范围之内。有科学家指出,我们将搜寻外星生命的眼光局限在寻找和地球生命相类似的生命方面将可能将一些潜在的外星生命形式排除在外。(晨风)


20光年外发现迄今最类似地球系外行星(图)

地球最早化石:7亿多年前蒙古纤毛虫化石(图)_科技

[导读]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Tanja Bosak教授发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两种单细胞化石:管状的有孔虫与带毛的瓶状纤毛虫。

蒙古发现的纤毛虫化石

蒙古发现的纤毛虫化石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Tanja Bosak教授发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两种单细胞化石:管状的有孔虫与带毛的瓶状纤毛虫。这两种化石与现代微生物非常相似,它们生活于6.35~7.15亿年前的"雪球事件"时期,当时冰川覆盖了整个地球,气候与现在截然不同。这些化石比之前已知最早的有孔虫和纤毛虫还要早1亿年,不过,研究者认为它们出现的时间还要早。Bosak说,我们不能宣称我们找到了与现代生命最相似的东西,但这些东西看起来确实存活了7亿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Bosak说,这些化石非常微小,而且产出它们的岩石非常细小且易碎,不是典型保存化石的岩石。有孔虫化石发现于纳米比亚,而纤毛虫化石发现于蒙古。产出这两种化石的岩石为盖帽白云岩,盖帽白云岩是7.16亿年前"雪球事件"之前的一层沉积岩。

  无论是现代有孔虫,还是古代的有孔虫,都通过其外壁的多糖复合物粘附微小矿物粒以形成外壳。除了有孔虫外,Bosak还发现了拥有相似壳壁的变形虫化石。这些变形虫化石并非最早的变形虫证据,它们的壳壁在更早的化石中不易辩认,Bosak所发现的变形虫化石是其早期原始的壳壁证据。而纤毛虫以其外表面披覆的微细纤毛而得名,它与现代浮游生物铃虫(tintinnids)很相似。

  化石产出时代的生命形式极其简单,但在"雪球事件"之后,也就是6.35亿年前,最早的胚胎生物就出现了。微生物的出现,尤其是纤毛虫的出现,在改变大气圈成分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事件被称为"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纤毛虫等生活于海洋表层,它们死后落在缺氧的海底,封存住了大量的有机碳,而其它光合浮游生物则产生氧气,这样,氧气含量得到了快速上升。Bosak说,氧气含量的快速上升为生命的复杂化提供了机遇。


地球最早化石:7亿多年前蒙古纤毛虫化石(图)_科技

美洲印第安人曾用狗毛来编织赛利希毛毯_科技

[导读]生活在美国华盛顿州北部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岸赛利希人曾饲养了一种神秘的狗——赛利希长毛狗。这些狗长了一身羊毛般的毛发,能够用来编织著名的赛利希毛毯。

美洲印第安人曾用狗毛来编织毛毯

美洲印第安人曾用狗毛来编织毛毯

  你能想象吗,美洲印第安人曾用狗毛来编织毛毯。对这些珍贵的纺织品进行的一项分子分析证实,海岸赛利希人曾利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犬科动物的毛发来纺线,从而验证了这一生活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印第安部落几百年来口头相传的秘密。

  根据传说,生活在美国华盛顿州北部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海岸赛利希人曾饲养了一种神秘的狗——赛利希长毛狗。这些狗长了一身羊毛般的毛发,能够用来编织著名的赛利希毛毯。

  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长毛狗可能类似于现存的波美拉尼亚丝毛狗—— 一种产自芬兰的长毛狗。然而赛利希长毛狗却在1900年神秘地消失了。现存的唯一物证便是2004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自然历史国家博物馆的一个抽屉中找到的这种长毛狗的皮毛标本。

  尽管之前有人怀疑赛利希毛毯中存有狗毛,但一直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

  如今,利用质谱分析法,英国约克大学的生物化学家Caroline Solazzo和同事分析了海岸赛利希人在19世纪或20世纪初编织的9条毛毯。就像预期的那样,他们发现了一些与山羊或绵羊相匹配的蛋白质片段及缩氨酸。但在其中5条毛毯中,研究人员发现的缩氨酸却与之前找到的长毛狗标本相匹配,表明这些毛毯中的缩氨酸来自于狗毛。


美洲印第安人曾用狗毛来编织赛利希毛毯_科技

波音梦想飞机787巡展首站选中国

  信息时报讯 (记者 王玉) 空中客车A380销售势头颇旺,被波音寄予厚望的787梦想飞机近期却遭遇东航退订风波。不过,昨日记者从波音公司获悉,波音787梦想飞机启动为期六个月的全球巡展活动"梦想之旅(Dream Tour)",全球首发的第一站就选在中国,将经停北京、广州、海口三个城市,预计下个月6日抵达广州。

  值得注意的是,波音此次将全球巡展的首站定在中国,航空业内人士认为,选择中国为巡展首站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此外可能是波音想借此消除东航退订事件的影响。

  波音民用飞机集团销售副总裁雷·康纳(Ray Conner)表示:"为梦想飞机而群情振奋的并非只有波音员工,我们非常高兴安排787前往拜访即将接收这款飞机的客户。由于我们的订单表现强劲,所以无法拜访每一家客户,但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去一些地方。"据了解,787在中国站将经停北京、广州、海口,以拜访合作伙伴、客户和政府官员,其中包括来自中国民航局(CAAC)、国航、南航、海航、厦航、中航工业以及成飞、沈飞、哈飞等的代表。


波音梦想飞机787巡展首站选中国

“最危险人造病毒”恐成生物武器

  变种禽流感病毒   变种禽流感病毒  荷兰病毒学家傅希耶。   荷兰病毒学家傅希耶。  之前在亚洲引发灾情的禽流感病毒曾导致不计其数的家禽被扑杀。   之前在亚洲引发灾情的禽流感病毒曾导致不计其数的家禽被扑杀。

  为了对曾引起大规模灾情的H5N1禽流感更加深入的了解,科学家们正在做出他们的努力。然而据英国媒体近日报道称,一些荷兰病毒学家正准备在著名科学期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已经成功培植出一种可以人传人、具有高度传染性禽流感变种病毒。

  这引发了科学道德方面的强烈争议。有科学家形容,这种比炭疽还要恐怖的变种病毒一旦从实验室外泄,将导致全球上百万人死亡……

  信息时报综合报道

  "我不能想象出比这种病毒更可怕的致病源,与它相比,就连炭疽也显得没那么恐怖了。"

  ——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保罗·凯姆

  曾在亚洲引起大规模灾情的H5N1禽流感病毒,自1997年起,导致全球出现约600宗人类感染个案,其中逾半感染者死亡,死亡率极高。然而H5N1病毒不易从动物身上传染到人类,更别说人传人,因此其未能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然而荷兰病毒学家想要发表的禽流感变种研究结果显示,只要对H5N1禽流感病毒进行小小的基因调整,就能让它们具有充分的传染性。

  突变可导致大流行

  今年9月,在马耳他举行的有关流感的会议上,来自荷兰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的病毒学家罗恩·傅希耶发表了令人惊骇的消息:他所率领的研究团队,以雪貂进行禽流感病毒实验,结果显示,只要让它出现5种突变,就足以让它变成一种可以人传人、具有高度传染性的H5N1禽流感变种病毒。

  雪貂是一个研究病毒如何在人类中传播的标准动物标本,常常被在医学上用于流感病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病理和毒理实验。研究人员发现,雪貂毋须有近距离的接触,只要在同一环境都会互相感染得病,因此意味着禽流感变种病毒能够透过空气传播。傅希耶甚至坦言,该病毒是"人类所能培养最危险的一种病毒。"

  发表论文未被获批

  虽然傅希耶承认,变种病毒"极其危险",但是仍希望发表其研究论文。他甚至还聘请了公关顾问,协助应付发表研究成果后可能掀起的种种难题麻烦。目前,傅希耶的团队已经将研究报告交给了《科学》期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东京大学的联合小组也针对傅希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相似的研究,并提交了论文。

  由于争议太大,《科学》期刊决定将它们的有关报告,交予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咨询委员会审阅,该委员会虽无权阻止学者从事相关研究,但由于其在国际科学界享负盛名,有权呼吁医学期刊不要刊登。不过,傅希耶的一些病毒变种的成果已经在《病毒》杂志上公布。

  争议

  反对者:被恐怖分子利用

  支持者:有利监察禽流感

  这些研究报道引发舆论上的轩然大波。有科学家形容,这种禽流感变种病毒,比炭疽菌还要恐怖,一旦从实验室外泄繁衍,随时导致全球上百万人死亡,因此不应做如此危险的实验,也不应刊出研究报告,以防恐怖分子有机会可乘,参考研制生物武器。

  "这只是一个科学家的坏主意,将一个致命的病毒变成一个高传染性的致命病毒," 匹兹堡大学生物安全中心主任托马斯·英格雷斯比说道,"在有些情况下,我认为关于科学界的公开原则是必须有例外的。"

  但也有专家们对于该研究发表与否产生了态度分化,有些人认为发表和研究病毒新变种的好处大于风险,新研究对未来防范禽流感变异导致人传人非常重要。病毒学家戈西亚·萨斯特就认为,科学界需要发现病毒的危险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准备。而美国流感专家米歇尔·奥斯特霍尔姆也认为,对于傅希耶的研究,当局可选择让期刊照登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但某些敏感数据只供同行专家知道就可以了。


"最危险人造病毒"恐成生物武器

新西兰业余摄影家拍下“另一个太阳系”照片_科技

[导读]新西兰一名业余摄影家日前使用微型望远镜,在自家后院中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的照片。

另一个太阳系

"另一个太阳系"的照片

罗尔夫·奥尔森

罗尔夫·奥尔森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7日报道,新西兰一名业余摄影家日前使用微型望远镜,在自家后院中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的照片。

这名业余摄影师名叫罗尔夫·奥尔森(Rolf Olsen),他日前公布了拍摄到的一个年轻星系的照片,碎片和尘埃形成的圆盘围绕这个星系的中心——绘架座β星(Beta Pictoris)旋转。这个星系的年龄只有约1200万年,距离我们的太阳系6000万光年。

绘架座β星周围的圆盘物质早已经被大型天文台拍到,奥尔森是第一个去掉恒星眩光拍摄到星系内情况的人。奥尔森拍摄了50张该星系的照片,然后用照片编辑软件对星系图进行了整理。


新西兰业余摄影家拍下"另一个太阳系"照片_科技

摄影师拍海豹母子温情瞬间 海滩同晒太阳(图)_科技

[导读]摄影师近日拍摄到海豹母子同乐的场景,令人觉得十分温馨。

一只小海豹安全地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下

一只小海豹安全地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下

据外媒报道,每年秋天,约1000头小海豹将在英国林肯郡诞生。海豹们会像晒日光浴一样躺在海滩上。摄影师近日拍摄到海豹母子同乐的场景,令人觉得十分温馨。

海豹妈妈正在"抚摸"小海豹的脑袋

海豹妈妈正在"抚摸"小海豹的脑袋

据报道,海豹妈妈会在断奶前一直呵护着海豹宝宝。在海滩上,海豹妈妈还时不时地拥抱它。林肯郡野生动物中心的蕾切尔?肖说:"这群海豹和你在探索频道看到的场景一模一样有些小海豹出生了,雄海豹则在争斗。"

截止到上周,林肯郡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迎来了880只海豹宝宝的诞生。工作人员希望,人们前来观看海豹时能保持远距离观看,不要触碰小海豹。


摄影师拍海豹母子温情瞬间 海滩同晒太阳(图)_科技

我国将开展类火星地貌研究 为探测提供依据_科技

[导读]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沙漠的类火星风沙地貌研究,已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资助,由10余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即将开始5年的研究。

  据《法制晚报》报道,记者昨日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沙漠的类火星风沙地貌研究,已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资助,由10余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即将开始5年的研究。

  据悉,与地球相比,火星突出的特点是低气压、低气温和干旱,青藏高原地区的沙漠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沙漠相比,与火星环境更为接近,是开展地球与火星风沙地貌比较理想的研究场所。此次研究,将为我国未来火星探测提供依据。这个课题要用5年的时间进行,研究人员将在进一步研究类火星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其发育环境;在风沙运动的极端环境风沙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阐明类似火星风沙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据悉,这个项目引起了美国和英国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目前美国已加入到研究团队中。


我国将开展类火星地貌研究 为探测提供依据_科技

日宇航员创太空运动先河 国际空间站内打棒球_科技

[导读]前不久又三位宇航员乘坐俄罗斯的返回舱返回了地球,其中一位日本籍宇航员古川就向大家展示了他在太空中的消遣方式。

日宇航员创太空运动先河 国际空间站内打棒球

日宇航员在空间站内打棒球

日宇航员创太空运动先河 国际空间站内打棒球

日宇航员在空间站内打棒球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需要在太空中长时间工作,而对他们来说,除了工作之余,业余时间如何消遣成了最大的问题。前不久又三位宇航员乘坐俄罗斯的返回舱返回了地球,其中一位日本籍宇航员古川就向大家展示了他在太空中的消遣方式。

此前还么有可能在太空中玩棒球,这次古川实现了它。他用视频记录下了这一切。在国际空间站的活动室内,古川开始了自娱自乐,竟然一个人打起了棒球。他先将一个棒球扔出,随后迅速移动到另一端,拿起棒球棍直接击中目标。

  • 1
  • 2
  • 上一页
  • 下一页

日宇航员创太空运动先河 国际空间站内打棒球_科技

天文爱好者首次观测到一颗系外行星形成_科技

[导读]新西兰天文爱好者罗尔夫·奥尔森(Rolf Olsen)成为首个利用普通望远镜观测到一颗系外行星形成过程的业余摄影家。

(嘟嘟/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新西兰天文爱好者罗尔夫·奥尔森(Rolf Olsen)成为首个利用普通望远镜观测到一颗系外行星形成过程的业余摄影家。罗尔夫用的望远镜仅有25厘米,他还成功地除去了恒星眩光,清楚地看到恒星中的磁盘形物质形成了一颗行星。

天文爱好者首次观测到一颗系外行星形成

新西兰天文爱好者利用普通望远镜观测到一颗系外行星的形成。

这确实令人惊异,罗尔夫在自家后院里利用仅为25厘米的望远镜就直接拍摄到一颗临近太阳系的恒星中的漩涡物质磁盘形成了一颗行星。他观测到的是位于绘架星座的β星(Beta Pictoris),这是一颗非常年轻的恒星,年龄大约1200万年,距离我们的太阳系仅60光年远。由图可见,图中的两个大十字条纹被称为衍射十字星(Diffraction Spikes),它们是由望远镜内部产生的,不是该恒星发出的光线,但恒星上下的模糊部分是真实的,是形成行星的磁盘物质的一部分。虚线是由罗尔夫加上去的,显示磁盘的运转方向。

天文爱好者首次观测到一颗系外行星形成

罗尔夫成功地除去了恒星眩光。

在20世纪80年代,β星的红外图像显示,它的四周由一个尘埃盘包围。此后,β图变得备受关注,天文学家用望远镜观测,试图确定这种物质的性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了该恒星中磁盘的存在,原来是因为这颗恒星太明亮,它的光遮盖了周围大部分较暗的物质。这一次是我们首次直接看到原行星物质( protoplanetary material)磁盘。观测结果表明,不仅是磁盘的活动形成了行星,而且在该磁盘内有一颗绕β恒星运行的行星,我们甚至看到了它移动的情形。

该磁盘是如此巨大,比我们的太阳系更大,但因为离我们600万亿公里远,用望远镜观测到的图像显得如此小,而且磁盘非常靠近恒星。罗尔夫要做的就是除去不必要的恒星眩光。他首先拍了一些β图的照片,然后拍了另一颗恒星--Alpha Pictoris星的一些照片,因为它们在亮度和色彩上非常相似。他减去Alpha Pictoris星的图像,然后消除β图像本身的眩光。亮度调节很容易,但颜色至关重要。相机对不同的颜色的反应不同,因此,确保两颗恒星有相同的色调是非常重要的。他还对图像清理了一下,使磁盘更容易看到。他所用的方法与数年前一位天文学家做的一个项目很类似,他利用哈勃望远镜观察行星形成的磁盘,也是一颗太阳系外绕其恒星运行的行星。罗尔夫所用的方法经证明是好的,他成功地除去了恒星眩光。

在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 Las Campanas Observatory )拍摄的β图片附近有三颗恒星(明亮的光晕黑点是假色),罗尔夫的图像也有三颗恒星,看起来是相同的。天文学家旋转β图片并调整它,经过对比,它们完全可以重回。太不可思议了,只有25厘米的望远镜观测到了系外恒星和行星。

据悉,β星是一颗耀眼的恒星,所以南半球的人很容易观测到它,但磁盘被恒星发出的光掩盖,很难被发现。人们仍然认为,获得一颗行星绕另一颗恒星运行的直接图片不太可能,但如今的望远镜和数码相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事实证明,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相对比较容易。如果行星正好在其母星前面经过,遮挡一些光,这时就可以用普通望远镜发现它们的存在。罗尔夫就用普通望远镜观测到了系外恒星中的行星正在形成。

天文学家认为,这是"业余"天文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太空中的奥秘需要大家共同探索。


天文爱好者首次观测到一颗系外行星形成_科技

揭开宇宙起源奥秘:物质与反物质互相毁灭_科技

[导读]近日科学家利用在瑞士日内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实验,发现宇宙内物质与反物质互相毁灭的分解比率存在差异,以致有物质能保存下来。

揭开宇宙起源奥秘:物质与反物质互相毁灭

实验揭示,大爆炸后物质数量占多,碎片渐形成行星、星体及人类

据香港《文汇报》28日报道,宇宙的起源和形成神秘莫测,一直是物理学家的一大难题。近日科学家利用在瑞士日内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进行实验,发现宇宙内物质与反物质互相毁灭的分解比率存在差异,以致有物质能保存下来。

物理学家普遍相信大爆炸后,宇宙内所有物质与反物质的数量理应对等。过去数十年,物理学家致力研究在大爆炸后,物质与反物质理论上会立即互相毁灭,只会出现辐射,但实际上,大爆炸后物质数量占多,剩余的碎片即形成宇宙,包括星体、行星以至人类。


揭开宇宙起源奥秘:物质与反物质互相毁灭_科技

美学者欲用蛛丝中化学物质开发天然驱蚁武器_科技

[导读]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发现,金圆网蛛的丝中含有一种能驱除蚂蚁的化学物质,为人们开发天然驱蚁武器带来了希望。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发现,金圆网蛛(Nephila antipodiana)的丝中含有一种能驱除蚂蚁的化学物质,为人们开发天然驱蚁武器带来了希望。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上。

金圆网蛛是澳大利亚、亚洲、非洲和美洲森林里一种常见的蜘蛛。尽管其生活环境中有很多蚂蚁,但在它们的网上却很少发现蚂蚁。领导该研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李代芹(音译)说:"我们发现大型金圆网蛛在它们的蛛丝中添加了一种防御性的化学物质,当蚂蚁来碰触蛛网时,这种物质会阻止它们爬上去。"

他们让金圆网蛛在实验室里织网,分析蛛丝中所含化学物质后,发现其中含有一种有防御功效的生物碱,并用它测试了蚂蚁的行为。墨尔本大学动物系教授马克·埃尔加说:"这种化合物名为吡咯烷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是一种掠食动物用于警告其它动物的示警剂,驱除蚂蚁的功效很强,还能防止多种动物如蛾子、毛虫等入侵。"

研究小组还发现,只有大型金圆网蛛会产生这种具有防御性能的生物碱,更年轻或更小的蜘蛛是靠更细的丝,用物理防御的方法来防止蚂蚁爬上网。埃尔加解释说,当金圆网蛛坐在自己网中等待猎物到来时,会对潜在的蚁群攻击比较敏感,而蛛丝中的化学防御剂不仅能保护它们,还帮它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否则的话它们需要花更多时间驱逐入侵的蚂蚁。


美学者欲用蛛丝中化学物质开发天然驱蚁武器_科技

元上都曾举办堪称世界最早的“马拉松比赛”_科技

[导读]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专家近期对元上都遗址考古研究发现,元帝在上都期间,除办公、消夏、狩猎外,还要举行盛大的体育竞赛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专家近期对元上都遗址考古研究发现,元帝在上都期间,除办公、消夏、狩猎外,还要举行盛大的体育竞赛活动,其中举办的长跑比赛堪称世界最早的"马拉松比赛"。

据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介绍,长跑比赛在元上都和元大都经常举办,赛程则远比欧洲的"马拉松"长得多,全长约90公里,线路比现代马拉松的42.195公里长出许多。从时间上看,也比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所设马拉松赛跑早了600多年。

据史料记载,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开始,为训练"贵赤卫"的长跑技能,每年要举办"贵由赤"赛跑。所谓的"贵赤卫",源于蒙语,是宫廷禁卫军的意思,主要负责大都(今北京市)和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护卫工作,并兼管"急递铺"的"公文"速递任务。"贵由赤"译成汉语就是"快行者""速跑者"之意。这项赛事,既是活动量较大的体能锻炼,又具有军事训练的性质。

传说忽必烈对这项赛事很重视,曾亲自为获胜者发奖。其中有一次是三位"贵赤卫"同时跑到御前向他"俯伏呼万岁",但见这三位跑得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忽必烈龙颜大悦,走下御座亲自为几位好汉"宽衣拭浸",并分别将三人赐名为"神龙侠""千里驹"和"飞猫腿"。

基于元上都各路高手云集的影响与传承,至今锡林郭勒盟仍然是中国蒙古式摔跤的故乡,长跑名将亦层出不穷。


元上都曾举办堪称世界最早的"马拉松比赛"_科技

进入房间却“突忘”:或为“门口”偷走记忆_科技

[导读]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进入房间后突然忘记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最新研究表明,经过门口这一动作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进入房间后突然忘记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最新研究表明,经过门口这一动作是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据美国媒体11月26日报道,为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成因,美国诺特丹大学(又名圣母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两组实验,在行走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让两组受试者在需要"过门"和不需要"过门"的房间做一些事情。结果发现,相较于那些没有"过门"的人,"过门"的人更容易忘记在之前房间形成的记忆。

研究人员盖布瑞尔-拉德万斯基解释说,门口类似于大脑中用来分割和储存记忆的"事件边界"。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大脑会对这个新环境中的情况进行更新,这个过程需要花费一些脑力。这一解析过程虽然很轻微,但很有可能将你在之前房间储存的记忆漏掉,带不到新环境里。

举个例子,你现在想去卧室拿内衣,当你真的经过门口走进卧室后,"拿内衣"的记忆就被解析掉了。现在,研究人员已经了解了这种倾向背后的成因,这或许能够帮助人们避免未来再经历这样的迷糊时刻。拉德万斯基对此开玩笑地建议说:"门口很不好。无论如何都要避开它们!"


进入房间却"突忘":或为"门口"偷走记忆_科技

荷兰宇航员“千辛万苦”带奶酪飞国际空间站_科技

[导读]荷兰宇航员安德烈-凯珀斯定于下月搭载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如他所愿,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奶酪生产商"历经千辛万苦"为他提前准备的一大份奶酪已提前送抵国际空间站。

荷兰宇航员安德烈-凯珀斯定于下月搭载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如他所愿,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奶酪生产商"历经千辛万苦"为他提前准备的一大份奶酪已提前送抵国际空间站。

凯珀斯今年53岁,定于12月21日搭乘"联盟"号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为期5个月的太空任务。

"安德烈是我们奶酪的超级粉丝,他写信请我们帮他在太空里准备一些他最喜欢的'老阿姆斯特丹'奶酪,"荷兰奶酪生产商女发言人亨丽埃特·韦斯特兰26日说,"我们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写了许多信,最终获准给他送10千克奶酪上天。"

韦斯特兰说,为凯珀斯准备的10千克奶酪分为两次送往国际空间站,每次5千克。第一批已于10月底从哈萨克斯坦送抵国际空间站,另一批定于明年1月底出发。

按要求,这家奶酪生产商将奶酪"特别切割与包装"。

"老阿姆斯特丹"是这家奶酪生产商的主打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荷兰宇航员"千辛万苦"带奶酪飞国际空间站_科技

河南多地出现罕见冬日惊雷现象 历史上曾出现_科技

[导读]河南省多地出现雷电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在河南地区,冬日惊雷虽不常见,但历史上也有过,因此并不算是异常天气现象。

28日早上,河南省多地出现雷电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在河南地区,冬日惊雷虽不常见,但历史上也有过,因此并不算是异常天气现象。

当天6时25分,河南省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小时内三门峡、焦作、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南阳、新乡、开封九地区将有雷电发生,局地伴有短时大风。郑州、新乡、济源、南阳等地市气象部门也先后发布了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河南省气象台实况监测显示,当天5时至8时,全省自西向中,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平顶山、漯河、驻马店北部以及东北部的濮阳等地都出现了雷电天气。

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吴蓁介绍,由于南下冷空气遭遇低层暖湿气流,加大了大气的不稳定程度。在强上升气流的作用下,空气产生对流,云内的冰晶相互摩擦使电荷逐步增多,在云与地面之间形成了很强的电场,达到一定强度就发生放电现象,导致雷电发生。

"一般来说,在冬季这种天气现象比较少见,但一旦条件合适,也会发生。"吴蓁说。

据了解,除了雷电现象外,当天河南省大部还出现了轻雾天气,局地大雾。其中孟津县气象局9时30分发布大雾红色预警,该县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鹤壁市气象台也于10时发布了河南省今冬首个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48小时内全市最低气温将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低于0℃,29日下午至30日,全市平均风力将达5级以上。

河南省气象预报显示,随着最新一股冷空气的到来,29日晚间河南省北中部地区有望迎来今冬首场降雪,到了夜间降雪将减弱,逐渐转成雨夹雪或小雪,南部由于气温相对较高,将不会出现降雪天气。


河南多地出现罕见冬日惊雷现象 历史上曾出现_科技

科学家:40亿年后人类有条件移居土卫六

科学家:40亿年后人类有条件移居土卫六
土卫六拥有稀薄的大气层

科学家:40亿年后人类有条件移居土卫六
土卫六北半球一条大湖的闪耀光芒

  据美国媒体今晨报道,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对多个可能宜居的行星和卫星进行综合评估发现,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被评为最宜居的外星世界。40亿年后,人类可能有条件移居到该星球。

  ●宜居星球 土星最大卫星 宜居度最高

  科学家用两个指数来区分星球的宜居性。行星宜居度指数用来评估星球表面究竟是岩质的还是冰冻的、星球是否有大气层、是否有磁场等。化学因素也是行星宜居度指数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是否存在有机化合物等。

  而与地球相似度指数则考虑一组完全不同的因素,该指数考虑的因素包括星球大小、密度以及与主恒星的距离等。

  根据行星宜居度指数的评估结果,行星宜居度指数最高的当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其后分别是火星和木星的卫星木卫二。

  在太阳系外,与地球相似度指数最高分者为Gliese 581g行星。它与地球之间显示出非同一般的“亲缘关系”。例如其质量约为地球的3~4倍,运行周期为37天,有着与太阳系极为相似的近圆轨道。

  ●土卫六 或有生命存在 40亿年后成天堂

  土卫六是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距离地球约35亿公里,于1655年被发现。

  土卫六是太阳系唯一一个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但大气温度比地球低200℃,其表面有山脉、湖泊和河流,被科学家称为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星体。

  研究成果论文联合作者、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马库奇博士指出,尽管土卫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围绕恒星运动的行星,但宜居性本身的概念很宽泛,也不仅限于是否有水,是否围绕恒星运动。

  土卫六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由甲烷构成,甲烷在土卫六上扮演的角色和水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相同。此前就有科学家宣称,土卫六上有生命存在。

  从他们发现的线索来看,原始的外星生命在土卫六的大气层中呼吸,以卫星表面的甲烷为食。这一惊人发现来自一枚绕其轨道运行的宇宙探测器。

  科学家认为,当太阳不断膨胀最终吞没地球时,气温升高的土卫六上将具备人类生存的理想条件。英国开放大学教授约翰·恰尔内茨基说:“我们认为,生命形成的化学成分已经有了,只需更高温度来启动程序。再过40亿年,当太阳膨胀成一颗红巨星时,土卫六上可能会是天堂。”

  编译/记者 杨铮

  行星宜居度指数排行榜

  1. 土卫六

  2. 火星

  3. 木卫二

  4. Gliese 581g

  5. Gliese 581d

  6. Gliese 581c

  7. 木星

  8. 土星

  9. 金星

  10. 土卫二


科学家:40亿年后人类有条件移居土卫六

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

考古发现玛雅神庙遗迹 再次证实2012末日预言

3074619_1200x1000_0.jpg (468×301)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载: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过去的日子里,一直尽力淡化古老玛雅预言中关于末日降临论的影响。

但是,墨西哥人类学和历史学国家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最近已经承认:有关世界末日确实存在的第二个证物已经在一块考古残片中发现。

绝大多数专家唯一引证过的关于末日存在的证据系玛雅文写就,镌刻于墨西哥湾沿岸塔瓦斯科州(Tabasco)的托土盖罗(Tortuguero)的石碑上。

这第二个非常明显的证据是在科马尔卡尔可(Comalcalco)附近发现的,在一块经过雕刻了的或者经过铸模的砖面上。科马尔卡尔可(Comalcalco)遗迹在玛雅众多神庙遗迹中是非常特殊的,因为它是由砖头砌成。

3074617_1200x1000_0.jpg (468×312)
发现第二项证物的科马尔卡尔可(Comalcalco)遗迹

Arturo Mendez,墨西哥国家研究院的发言人声称,这块刻了字的残片是在数年前发现的,已被彻底地研究过。但从未向世人展示过,一直收藏于墨西哥国家研究院。这块科马尔卡尔可(Comalcalco)砖片,作为玛雅预言的第二个证物,专家们已经为它开过了好几次不为人知的网上论坛。

很多人依然怀疑这块砖块是否成为一个确凿的证据:即世界末日理论——2012年12月21日或者2012年12月23日,将是世界的尽头。

位于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里一位玛雅金石学专家David Stuart发表观点道:“有一些人认为 这是2012末日理论的另一个证据,但是我对此相当怀疑。”他认为砖面上的日期是年历表盘,每52年,月份与日期会重合一次。(按玛雅当时的历法算)

砖块上的日期和玛雅历法中第13个白克朗(玛雅文:Bakun)重合,白克朗(Baktun)换算成现代历法,约等于394年,并且“13”这个数字,对于玛雅人来说非常特殊与神圣,玛雅长时历法(The Mayan Long Count calendar)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而第13个白克朗(Baktun)结束的日子正好是2012年12月21日。

3074618_1200x1000_0.jpg (468×295)
玛雅历法盘 公元2012年12月21日(冬至)在玛雅历法中的表述是 13.0.0.0

3074620_1200x1000_0.jpg (468×319)
这将是我们人类的命运吗?——按第一个已知的预言证物:托土盖罗(Tortuguero)碑文所描述,明年将会出现神秘的神启。有一些人相信如预言所示,祂将从天而降……那么,“祂”会是一颗小行星吗?(行星毁灭说是基于现代科学背景的另一个现代版末世论)。


考古发现玛雅神庙遗迹 再次证实2012末日预言

NASA观测到船底星云形成罕见宇宙冰雕(图)

遥远船底星云中的恒星释放放射线遥远船底星云中的恒星释放放射线"雕刻"吞噬大量的灰尘气体云

  美国宇航局哈勃望远镜最新合成图像显示一幅壮观美丽的"宇宙冰雕"——从恒星释放的放射线雕刻着遥远星系的冰冷气体分子云。

  这一奇特的太空图像是船底星云猛烈的恒星风和强大的放射线雕刻着周边的灰尘和气体云,据悉,该图像合成了2005年对船底星云区域氢气光线(由氢原子释放的光线)拍摄,同时,还结合了2010年对船底星云区域的氧气光线(由氧原子释放的光线)拍摄。这两次观测都是由哈勃望远镜高新巡天照相机拍摄的。

  最终,这些恒星的放射线将蒸发灰尘云,直至恒星停止增长内部无法成形。浓密的船底星云位于船底星座南侧,距离地球7500光年之遥。


NASA观测到船底星云形成罕见宇宙冰雕(图)

我国将研究类火星风沙地貌

美国新一代火星探测器——火星科学实验室(MSL,即   美国新一代火星探测器——火星科学实验室(MSL,即"好奇"号火星车)明年8月份将登陆火星表面,图为好奇号抵达火星地面展开科学考察的模拟画面(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孟庆伟)虽然我国火星探索或两年内难有新动作,但为人类登陆火星打基础的科学研究却紧锣密鼓地进行。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了解到,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沙漠的类火星风沙地貌研究,已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点资助,由10余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即将开始5年的研究。

  据悉,与地球相比,火星突出的特点是低气压、低气温和干旱,青藏高原地区的沙漠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沙漠相比,与火星环境更为接近,是开展地球与火星风沙地貌比较理想的研究场所。此次研究,将为我国未来火星探测提供依据。

  据项目研究员董治宝介绍,近两年,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中国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如柴达木盆地、普若岗日冰原西侧、库姆塔格沙漠的风沙地貌与火星相似,在柴达木盆地的沙漠中,有理想的类似火星线形沙丘、新月形沙丘。

  火星是一个沙漠星球,其突出的特点是低气压、低气温和干旱,风成过程,如季节性沙尘暴,是现代干旱火星上最活跃的表面过程。

  这个课题要用5年的时间进行,研究人员将在进一步研究类火星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其发育环境;在风沙运动的极端环境风沙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阐明类似火星风沙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

  据悉,这个项目引起了美国和英国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目前美国已加入到研究团队中。


我国将研究类火星风沙地貌

每日卫星照:俄罗斯色楞格河三角洲雪景

每日卫星照:俄罗斯色楞格河三角洲雪景每日卫星照:俄罗斯色楞格河三角洲雪景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8日消息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今日公布了一张宇航照片,展示了俄罗斯色楞格河三角洲的雪景。

  这幅照片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于2011年11月3日拍摄的。楞格河三角洲(照片中央)位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流域,境内包括一些被沼泽地包围的错综复杂的河道和堤坝。楞格河三角洲的构造说明该地区主要受河水中挟带的输沙量影响,而潮汐和波浪只起到次要作用。

  在楞格河三角洲右方及上方还可以看到一个大致成弧形的深棕色长堤,该长堤由沉积物堆积而成,构成了楞格河三角洲的边界。楞格河三角洲上覆盖的积雪使一些次级河道变得清晰可见,包括一些已经废弃的河道。在积雪的映衬下,三角洲以南及以北的农田也显露出轮廓。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 Site)之一,而色楞格河是贝加尔湖的主要支流。楞格河三角洲中的湿地被称为拉姆萨尔湿地(a RAMSAR site),是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栖息着超过170种鸟类,其中包括许多迁移种鸟类。就像贝加尔湖一样,楞格河三角洲也是一个珍贵的生态系统,境内有超过70种珍贵动植物物种,其中包括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

  色楞格河河水被广泛地用于蒙古和俄罗斯各领域,包括农业、饮水、轻工业、矿业、娱乐业和旅游业。蒙古和俄罗斯对色楞河的多种利用也导致了河水水质的下降,并对色楞格河流域的生态造成了冲击。比如,色楞金斯克(Selenginsk)的一个造纸厂(左下)严重就污染了色楞格河。为了保护色楞河流域的生态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国际社会正在为整合色楞格河三角洲地区的管理而努力。(德生)


每日卫星照:俄罗斯色楞格河三角洲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