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考古的富矿,这些年,我们无论是在史前、都城等传统的考古领域,还是在水下考古等新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填补了很多空白。日前公布的《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梳理,也为今后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资料。今天,《科技之谜》栏目就2011考古中的重大事件与读者一道回味与梳理。 ——编者
1 “南澳I号”惊喜发现新船舱
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的“南澳I号”第二阶段的发掘工作,经历了80天左右的时间,今年的打捞工作有9500多件海底文物出水。最让人惊喜的是新船舱的发现,今年新发现了4个舱位,其中沉船南侧新发现3个,同时还发现一块新的隔舱板,估计还有一个新船舱。在沉船北侧也发现1个船舱,据统计,古沉船已被确定的总舱数有21个,预计可以达到22个。经过对沉船总体情况的进一步探察,初步判断汕头“南澳I号”是一艘中国南方建造的船只。此外,今年还出水了几个木质构件及铜质弹簧,并确认了沉船上载有多门铜炮,这些东西的来源及用途成谜,也引发了诸多猜测。
2 新疆吐峪沟石窟寺首次获重大发现
今年,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吐峪沟内进行的考古发掘连续获得重大发现,其中包括精美壁画、绢画、数量巨大的文书残片、陶器、雕塑、生活用品等。吐峪沟曾经是中原佛教文化与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汇的地区。吐峪沟石窟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北凉统治时期,自北凉至鞠氏高昌统治时期,也就是公元5至6世纪,吐峪沟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佛寺建造与石窟开凿活动,并逐渐成为高昌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
3 “万里长城”并非“一条线”
“万里长城”在世人心目中是一条巨龙般的墙,然而考古专家调查发现,明代长城的许多地方有两道,表明“万里长城”并非是一条简简单单的防卫家园的墙。主持陕西省明代长城资源调查的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说:“明长城在许多地方不是一道,有的地方有两三道。譬如陕西省境内明代长城,整体上就由两道修建时间有先后、走向基本平行的长城组成,这表明长城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一条线,长城地带十分复杂。”据了解,明代长城与秦长城一样,都是中国北方修建的主要防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边防工事,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进行交流的主要地带。
4 第一次发现金代双层楼阁式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透漏,今年在长治市郊区马厂镇安昌村昌山建筑材料厂扩建厂区取土时发现了两座金代墓葬,其中一座为双层楼阁式墓葬,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金代双层楼阁墓葬。
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站长杨林中介绍,双层楼阁式墓葬高5.5米,长和宽各2米,砖雕仿木双层楼阁式建筑结构。“整个发掘过程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分别用照片、绘图和三维扫描的方式进行了记录。在这两个墓葬中并没有发现墓碑和题记,但根据墓葬的结构特点可以判定是金代墓葬。”杨林中说。
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介绍,宋、金、元时代的砖雕仿木结构墓葬主要分布在山西大部、河南和陕西部分地区等,而这次发现双层楼阁墓葬实属罕见,从木结构的工艺和规模看,墓主人应是当时的大户人家,同时从埋骨灰这个特点可以看出墓主人可能是少数民族,或是受其影响的汉人。
5 探寻秦人先祖足迹取得进展
“从已经取得的考古成果看,李崖遗址可能是秦人先祖非子封邑之所在。”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队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说。
参与早期秦文化考古的专家透露,甘肃清水李崖考古为中国探寻秦人先祖足迹提供了重要线索。李崖遗址位于甘肃省清水县城北侧樊河西岸和牛头河北岸交汇处的台地上。2009年至2011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这一遗址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10余座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及30余座周代灰坑的发现是李崖遗址考古的主要收获之一。其中,墓葬考古中专家发现,这批墓葬为东西向,直肢葬,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高等贵族墓葬习俗一致,部分陶器具有显著的商式风格。
据此推断,这批墓葬很可能是早期秦人嬴姓宗族的遗存,疑与非子有关。赵化成介绍,目前尚未发现夯土居址和较大型的有铜器出土的墓葬,因而李崖遗址是秦人先祖非子封邑只是推断,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资料来证明。
6 中国在北宋时期已存在慈善机构
河北省邯郸市文物部门对磁县一处北宋时期贫民“公墓”研究考证后认为,北宋时期,我国已有福利慈善机构的存在。这也为研究宋代社会下层贫民生活以及国家的救助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据介绍,在古代,统治阶级为了实行仁政,通常会设立一些福利慈善机构来缓和社会矛盾。北宋政府也非常重视风俗教化功能,官方福利慈善事业比较发达。
北宋时期,宋国与元、金战乱频仍,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战乱中多有客死他乡无人认领的尸体,也有因家贫而无力丧葬者。为安葬这些死者,北宋朝廷专门设置“漏泽园”,来收殓无人认领的无主尸体或者因家贫无力埋葬者,集中埋葬。因此,“漏泽园”就是国家安葬贫苦者骸骨的公共墓地。
在文物普查中,邯郸市文物部门在这个市磁县发现了一处埋葬因战乱、饥荒而死亡的北宋时期贫民的“公墓”。这一“公墓”位于磁县观台,南北长约100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且密度较大。
发掘的墓葬内都有墓志,墓志铭中有顺序编号、死者和有关家属姓名,以及葬埋日期等内容。
7 世界稻作起源地或在湖南常德
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何地?这一直是考古学的重要难题,国际学术界也存有争议。22日下午,在常德临澧杉龙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多粒距今约8000—9000年的碳化稻谷被发现,或将为解开世界难题提供重要依据。
杉龙岗遗址位于湖南常德临澧县新安镇杉龙村,地处澧阳平原澧水与澹水之间,距临澧县城约37公里。遗址发现于2005年,是一处面积较大的新石器前期遗址。今年11月1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联合对杉龙岗遗址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尽管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但目前已经成果颇丰。杉龙岗遗址现场出土了大量陶器和支座,还发现了多粒碳化稻谷。“探方里的发掘器物堆积非常丰富,包括陶器、石器和柱洞,还发现了很多动物骨骼和稻谷种子。我们可以推断,这在8000年前是一个生活场所,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水稻。但这些水稻到底是野生还是人工栽培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李意愿说。
8 中国细石器技术两万年前曾被引入日本
中日考古学者通过共同研究发现,距今两万年前,中国华北的角锥形细石核技术曾传播至日本九州地区,该发现为研究中日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最新证据,其成果在近期出版的日本《旧石器研究》杂志上发表。
中国华北的角锥形细石核技术形成于2.5万年至2万年前,韩国和日本本州岛的该类技术均不早于这一年代。学者们结合石料类型和其他因素综合判断,认为中国华北细石器技术曾经朝鲜半岛传播到日本九州地区,在这一过程中,角锥形石核技术被优先地吸收到该地的细石器文化之中。但两万年前的石器技术是怎样“远渡重洋”传入日本的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占扬研究员解释说,两万年前,随着末次冰期造成的海平面下降,在今天的渤海湾、黄海和东海等地区形成了陆地,这就使得中国华北的细石器技术经由朝鲜半岛向日本传播成为可能。
9 世界家鸡驯养史推至八千年前
鸡,是人类饲养最普遍的鸟禽类,鸡肉和鸡蛋也是人们最常见的食品。但是,家鸡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世界各地说法并不一致,传统说法认为,家鸡约4000年前起源于印度。有关考古专家对在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古遗址内发现的鸡骨研究鉴定后,将世界家鸡驯养史提前到8000年前,认为或许这里才是家鸡起源地。
长期对磁山遗址进行考古研究的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乔登云介绍说,磁山遗址实测面积达130000多平方米,自1976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目前发掘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从磁山遗址发现的鸡骨标本中十多件完整的跗蹠骨的测量数据来看,这些鸡骨与现代鸟类中野生原鸡最为接近而稍大,但小于现代家鸡;同时这些鸡骨中绝大多数为公鸡,母鸡数量很少,这是因为,磁山先民与现代人一样,将公鸡宰杀而将母鸡留下来产卵,因而公鸡骨骸较多,这也间接证明了磁山遗址出土的鸡骨标本确属家鸡。”他说。
专家介绍说,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鸡”字。《战国策·齐策》就已经记载有先秦时期的斗鸡娱乐活动。在没有计时器的古代,公鸡打鸣声还是人们判断时间的重要手段。另外,鸡还是十二生肖之一。
10 忽必烈开元代“两都制”先河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院长塔拉介绍,740多年前,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相距270多公里的两个地方分别建立都城,开创了元代“两都制”先河。这两座都城分别是元上都和元大都,元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在燕山北麓的牧业区;元大都位于燕山南麓的农业地区,即今天的北京市。
据《元史》记载,1260年4月,忽必烈在开平被推举为蒙古大汗。1263年6月,他下令将开平府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并于1264年9月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塔拉说,将大都定为首都,不但可以加强蒙古政权在中原的统治,还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愿望准备了条件。以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保持了蒙古旧俗,便于联系蒙古宗王和贵族,为蒙古民族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两都制建立后,忽必烈遵循游牧生活冬夏营地迁徙的风俗,沿袭辽、金的“四时捺钵”制度(辽代开创的中央政府和皇城的迁徙流动制度),并把它与中原王朝的辅京、陪都传统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套两都巡幸制度。
塔拉说,“两都制”的设立既“南控中原”又“北连朔漠”,符合当时忽必烈管理多民族条件下经济形态的需要。
2011年考古重大事件:南澳I号惊喜发现新船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