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档案揭秘
2011年岁末,承海南省档案局(馆)的鼎力支持,一批鲜为人知的海南历史档案将通过《海南周刊》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本刊与海南省档案馆从今天起联合开辟“海南档案揭秘”栏目,为您拂去历史尘烟,揭秘海南档案背后的历史故事。我们的故事,就从海南省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一份乾隆年间的圣旨背后的故事开始。
2007年初,海南省档案馆从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大安村周立功兄弟那里征集到一批古物,包括明清时期该家族的谱系、南明铁钟和贺寿锦幛,其中最珍贵的是清代乾隆二十六年,朝廷颁给这个家族的一份圣旨,目前已经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 耿 通讯员 罗海山
从“镇馆之宝”说起
12月14日上午,海南日报记者慕名前往省档案馆,得以一睹乾隆年间圣旨的真貌。那份用丝绢誊写,稍稍泛黄的皇室物品由工作人员小心地慢慢舒展开来,估摸长约150厘米,宽约40厘米,圣旨的正文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周世德乃广东雷州府海康县训导周国明之父,雅尚素风,常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修职佐郞,广东雷州府海康县训导锡之敕命。于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钟氏乃广东雷州府海康县训导周国明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八品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钜典;锡龙章之涣汗,永播嶶音。”
落款为“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也就是1761年冬天所颁,距今整整250年。从内文不难看出,这是一份表彰“广东雷州府海康县训导”周国明父亲周世德和母亲钟氏品行良好、教子有方的圣旨,以显皇恩浩荡,从中也可看出朝廷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周世德夫妇教育培养出一位好“训导”的肯定。
昌江周立功家献上的圣旨到底是真是假?海南省档案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该馆一行众人到大安村调查时,也判断不准,于是在取得周家同意的情况下,将圣旨送到了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进行鉴定。
据该馆研究馆员屈春海介绍,清朝颁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称为“诰命”,给五品以下的为“敕命”,周国明是八品官员,其父母所得敕封也是八品———“修职佐郞”和“八品孺人”,所以,那是一份“敕命”;周家的“敕命”,质地为白绢,左右两侧绣有升降龙,圣旨汉文从右向左,满文自左向右,并盖上“敕命之宝”,而且骑年压月,即骑在“乾隆二十六年”和压在“十一月”上,非常讲究,符合皇家敕命的特征,由此可以断定为真品。
有关周国明的记载,光绪《昌化县志》只能找到这些文字:“周国明,贡生。两任海康县训导,多善政,士林思之。”
始于嘉靖元年的谱系
海南省档案馆当年从周家还征集到其他古物如家谱的谱系、铁钟和寿幛等,尚在修复中,记者只能从该馆档案管理处副处长陈继齐当时所拍的照片中寻找一些零星的历史信息。其中,明清两代的两份布质谱系虽已溃烂,而且部分文字漫漶难认,却能保存至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先看明代谱系从中间已然破损裂开,但依稀还能看到上方“周氏太始祖……年远系蕃难以备述”等字样,以下为大约11代先祖的名讳;谱系右侧上方有“嘉靖元年壬午十一月吉旦立”12字,左侧上方为“琼州府儋州庠生林世清秉笔”;右侧下方又有“万历七年己卯岁仲秋月吉旦开”,左侧下方为“琼州府儋州庠生王之望秉笔”。以此推断,该谱系是先后在1522年和1579年,两度请儋州读书人手写的。
谱系右上角的8个小字“原系抱驿二图民籍”,引起了记者的兴趣。“都”和“图”是古代的乡村建置,“都”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村委会,“图”大致等同于自然村。据明万历《儋州志》记载,抱驿都原有12个图,后并为5个图,为儋州仁温乡所辖,嘉靖二十一年,即1542年,抱驿都5图之一的二图被拨给昌化县管辖,只剩4图归仁温乡。
今天的大安村人也称他们本是儋州南罗人,后来南罗划给昌江,再后来南罗镇并入海尾镇,大安现属海尾。如今,海尾的主要方言还是儋州话。
至此,昌化周家为什么请儋州人撰写族谱,就不言自明了,因为他们本就是儋州人氏,加上周家应该是书香门第,势必很受当地读书人敬重。
抱驿二图划给昌化,自有一番历史因缘。光绪《昌化县志》告诉后人:昌化原有15个“里”的建制,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并为9里,到了正统七年(1442年)有并为7里,天顺五年(1461年)再次并为5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昌化自明代以来,屡遭倭寇和贼匪的祸害,多数村庄名存实亡,人丁口数逐年减少,于是便从儋州割地补给;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整个“抱驿都”都拨给昌化,次年,靠近昌化的儋州民众,以南罗为界,也被划入昌化县。
回到海尾周家的谱系。另一份谱系为“大清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季冬月谷旦”所撰,代笔者是“儋州岁进士候选儒学左堂张其焕”,尽管历时260年,纸面稍有破损,但字迹基本还算清晰。该谱系有16代的世系,但前面9代先祖除五世“周信”、八世“周本太”和九世“周平”,其余都已无法知道名字;对比明代的那张谱系,后者记录的是“周平”这一支的世系,传至十五世为“周国明”,他是周世德的长子;周国明生二子,周喜卫和周欢卫。这一谱系比较简单明了。
海南省档案馆负责人说,在全国范围内,明代的族谱资料都已经极其稀少,昌江周家的谱系,尤其是那张始自明代嘉靖元年的世系表,无疑显得非常珍贵,它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时间上限,从1668年(康熙年间的地契)向前推到1522年,整整推进了146年。
让人遐想的南明铁钟
“琼州府儋州大安坊/信士周乐明/感拜奉/金钟一口重六十/余斤/□保合家迪吉/弘光元年吉日立”,周家献出的一口铁钟,虽然已是铁锈斑驳,但是上面自右向左所铸的7行文字,绝大部分尚能辨出。
落款的“弘光元年”,在大多数正式的中国历史朝代表里都找不到,真成了一个谜。海南省档案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明朝的北京政权于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葬送之后,在南方还有一段喘息的时间,史称“南明王朝”,年号“弘光”。
原来,1644年是很混乱的一年,先后出现了3个政权。先是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接着攻入北京;不久清军入关,赶走李自成,定都北京,是为“顺治”元年,开始了清朝在中原的统治;而在这一年农历五月的南京,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崇祯皇帝朱由校的堂兄朱由崧被拥为皇帝,建立起了弘光政权。但“弘光”元年是在第二年,即1645年。
然而,好景不长,弘光政权是个短命王朝,几乎是在建立一年后的同一天,南京便被清军攻陷,朱由崧被活捉,次年遇害。
乾隆圣旨背后家族传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